這幾天大家被一條體育新聞刷屏了:
—— 洛杉磯湖人球員詹姆斯超越賈巴爾加盟NBA歷史得分王。
無論詹蜜也好詹黑也好,必需承認一個事實:這是偉大的成就。因為這個榮譽最大難度在于職業長度和超高出勤率——在NBA近80年的漫長歷程大約有4600多人的人幸運地踏上過在NBA的舞臺。其中而能在聯盟征戰1000場以上的球員,80年間僅僅只有不到150名。
在NBA保持20個賽季的出勤還是有一定可能完成的,概率大概是千分之一左右目前有十名球員打過職業生涯的第20個賽季。但要想在第20個賽季的時候仍然保持極高的得分效率,可謂寥若晨星空谷足音。這就相當于一個人工作了20多年還能保持較好的效率和產出。
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事實是NBA的本質仍然是一個商業聯盟,相當于一家公司。全世界的球迷是他的顧客,球員和球隊工作人員是他的雇員。作為一個商業聯盟大部分球員在乎的就是薪資和榮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事,我事之師”我們不妨看看NBA全世界最賺錢的職業籃球聯賽是如何激勵員工的。為了更好的管理這個聯盟,讓球員(雇員)輸出更多更精彩的奉獻給廣大球迷(顧客)。NBA這個大公司在對球員激勵這塊顯然是下了很大功夫。設立了五花八門的獎項和豐富多彩的記錄來激勵雇員努力工作。
其中所有的球員夢寐以求的獎項當然是總決賽結束之后,將會頒發FMVP(總決賽MVP)這是一個職業球員的最高榮譽,聯盟中99.9%的球員與之無緣。
賽季中的全明星周末之中,會產生AMVP(全明星正賽MVP)、全明星新秀賽MVP、三分大賽冠軍、扣籃大賽冠軍、技巧挑戰賽冠軍。這些是屬于那些不世出的天選之子的舞臺。
在季后賽進行之中,會誕生分區決賽MVP、常規賽MVP、最快進步球員、最佳新秀、得分王、籃板王、搶斷王、蓋帽王、助攻王、DPOY(最佳防守球員)這是給那些在殘酷的季后賽中表現出色的球員的獎勵。
常規賽之中,會誕生常規賽 MVP 。在常規賽之中,則會有月最佳球員、周最佳球員以及月最佳新秀和周最佳新秀—— 大家可以發現分得很細但是也有必要——因為做一個體育競技聯盟淘汰率很高,絕大多數NBA球員注定籍籍無名,往往不到五個賽季就消失在聯盟的聚光燈下。
就像我們這些普通的上班族一樣有人說“從小到大我就得過的唯一獎項是冰紅茶再來一瓶獎。。。。。。”對于那些普通的球員來說曇花一現的驚艷表現被記錄下來也是一個高光時刻。多年后想起這一瞬間應該會非常暖心吧。
除此之外還有最佳防守球員、最佳經理獎、年度最佳行政人員、肯尼迪公民獎、最佳第六人、最佳運動精神獎、進步最快球員、年度最佳新秀獎、社區關懷服務獎、最佳隊友獎、如此眾多的獎項可以涵蓋了各個領域的表現優異者,盡量避免出現遺珠(受委屈的人)
有必要提下這個:
最佳隊友獎——又名“特威曼-斯托克斯年度最佳隊友獎(Twyman-Stokes Teammate of the Year Award)”。這是一個比較冷門的獎項,這個獎項從12-13賽季才開始設立,評選規則完全和球員場上數據無關。特威曼和斯托克斯是兩個人名,曼特威是個白人,斯托克斯是個黑人。他們都是NBA遠古時期的運動員,但兩人之間的故事可以說是美國版的鐘子期與俞伯牙。
1955-56賽季,莫里斯-斯托克斯被辛辛那提皇家隊選中,身為一個六尺七寸、240磅的大前鋒,新秀賽季,斯托克斯場均得分、籃板、助攻全都進入了聯盟前十,全能的身手讓他毫無疑問地當選了當賽季最佳新秀。按照這個發展勢頭,他很有可能成長為一名歷史級別的球員。
然而,天妒英才。1958年夏天,在一場和湖人隊的比賽中,斯托克斯意外摔傷,落地時頭部重重地砸到地板上,當場陷入昏迷。
熟悉籃球的朋友都知道,球員腦震蕩在當今NBA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專業醫生許可,一名疑似腦震蕩的球員是絕對禁止上場比賽的。假設今天發生類似斯托克斯當時的情況,那這名球員肯定是不會在本場比賽上場了。但是當時卻不是這樣,當時他帶傷上陣,斯托克斯的腦震蕩后遺癥在飛往底特律的航班上發作,并很快發展為癱瘓。
要知道那個年代的NBA球員沒有保險、沒有養老金、沒有醫療補貼,他們的唯一收入就是打球掙的工資。癱瘓后的斯托克斯不僅失去了收入來源,每年還要負擔近十萬美元的高昂醫療費用,他們全家都陷入了絕境。
就在斯托克斯走投無路之際,他在皇家隊的隊友——杰克-特威曼挺身而出。這家伙打球也是一把好手,曾經六次入選全明星,NBA歷史第六位得分上15000分的球員,是個響當當的傳奇射手。
最令人佩服的是,特威曼一直照顧著癱瘓的斯托克斯,直到1970年后者逝世為止。2004年,已故的斯托克斯當選為名人堂成員,特威曼自然成為了他的介紹人。按理說這是一個打聯盟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但是聯盟不但修改了球員保護機制,最終還為這對曲陽劉正風設立了專門的獎項,這心也夠大的。
美國是有種族歧視的,而NBA則是逆向種族歧視——因為籃球運動員里面黑人居多。但是這里面卻仍然有很多超越種族偏見暖心的瞬間。
弗朗西斯和姚明之間的佳話大家都知道了。這里講一個冷門的——前勇士球員蒙塔埃利斯和林書豪的故事:
林書豪以前在勇士隊的時候打不上球,也沒什么錢。后來當時勇士的老大蒙塔埃利斯看到他每天穿著那一件牛仔褲,就在一周之后給林書豪買了20條牛仔褲,每條200刀。后來林書豪在哈佛演講的時候提到了,說到“人們總是不認同蒙塔,但是我會一直記得他做人做事的方式”。這就是老大蒙塔愛麗絲。
Jeremy一直把Monta當做自己的大哥。其實一個球隊的領袖不一定球場表現一定是KD 、LBJ那種級別的,人格魅力也很要的??赡苡^眾看到的只是冰冷的數據,但球員們在這個有些殘酷的聯盟里,真正的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是會被記住的。
我們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企業要打破外界的技術封鎖。我們對技術就要下狠功夫。尤其是企業這一塊工藝創新和工藝改善就要非常重視。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 慧于心訥于言敏于行 ”技術和工藝人員愿意沉下心來攻堅克難。
因為企業里的技術和大學的研究所不同,資源有限、時間短、任務重。一個標題只有十幾個字的技術攻關背后需要付出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工藝企劃、改變結構、替換材料、調整技術參數、修改圖紙、工藝驗證。。。。。。。
所以對于這些技術人員的努力是要給予肯定的。因為搞技術不是搞宣傳——搞技術創新是有可能失敗的,而搞宣傳往往是很少輸的:
—— 贏學容易,實干最難。
搞技術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沉得下心。一個一臉委屈的技術人員又怎能做出好的成就呢?不好的企業文化會把企業的戰略一步步蠶食掉。
在2015年的公開課里我就提出我們的企業——尤其是國企和央企要多搞各種技術競賽。我也一直強調要把改善提案的數量和質量納入到個人考評中去。
但是技術競賽怎么做?激勵原則之一就是平等原則,所謂平等,不是絕對平等——而是是機會平等。競爭和內卷的重要評判依據是前者是有序博弈,后者是贏家通吃,輸家通殺。NBA也是一個論資排輩的江湖,但是最佳新秀還是給了很多球員逆襲的機會。
我建議企業的技術競賽可以分組——分為萌新組和老兵組,這樣對于大家來說機會是均等的。因為老員工工齡長經驗足,把他們和新員工放一個組很多時候就是吊打。但是任何企業要發展,工藝技術這些東西都是需要傳承的,新人也同樣重要。
激勵有兩個誤區:一個誤區是認為激勵不用花錢;第二個誤區是激勵只用錢就可以了。對組織成員的激勵除了用錢還要用心——何謂用心,你要想得全面,不但要考慮她(他)還要考慮她(他)背后的家人。
NBA是個商業聯盟——“Business is business”這句話是大家經常掛在口邊的。但是商業聯盟也需要團結一致為了一個目標共同奮斗。因此設置了眾多的獎項和一些溫馨暖人的小記錄來凝聚強化組織成員的歸屬感。掙錢和開心并不沖突,所謂的生活不就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養活自己,養活家人嗎?
其實大多數員工離職是一個感性的決策過程,很多人離職之后不久會后悔。但最可悲的就是這個感性的過程,因為如果公司能有一些小的溫馨和小的驚喜在員工記憶里,可能員工就不會輕易做出一個感性支配下的沖動決定。
我們中國民間有句俗語:“燕子不進苦寒門”這句話造成了很多誤解,既有說燕子斂財的,也有說燕子嫌貧愛富的。其實道理并不復雜。首先 ,燕子筑巢挑選房屋構造,挑高空間大結構復雜的房屋便于筑巢。其次,燕子筑巢喜歡安靜平和的環境,“家貧百事哀”經常吵架的環境燕子也是不喜歡的。把組織成員“和”作為富裕的前提,這就是和氣生財的道理。
到底是“燕子不入苦寒門”還是“破罐子破摔”的家庭嚇走了燕子呢? 燕子當然沒有聚財的作用,但是他給了我們一種精神慰藉。在一個良性的環境下我們有更好狀態和充足的動力去工作和創造財富——畢竟人最大的激勵最終還是來自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