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IPD的核心思想、方法論以及與此對應的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人力資源也進行了匹配,組織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只需拷貝成功企業的組織結構、流程、制度和模板,招募合格員工填充部門和崗位,按照流程工作就可以復制成功。很多企業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套科學、量化的考核機制對研發工作進行精確衡量,據此考核研發人員,考核結果與薪酬直接掛鉤,以確保結果的客觀公正。
遺憾的是,以此為出發點的制度往往都以失敗告終。為什么愿望和結果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企業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本質其實是奉獻關系,雖然現在一說起奉獻,許多人似乎挺反感,但靜下心來想想,如果企業里沒有一群人默默奉獻,哪來的利潤和持續地成長呢?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一個企業,只要有三名以上的員工,就自然分化為左中右三類人:奉獻者、自食其力者、偷懶者。在任何一家企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敬業、享受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而很少計較個人的得失。
員工在說公平公正時,其實他內心是有一個潛在的計算公式:
我獲得/我付出=他人獲得/他人付出
說到底,這是一個內心的對比過程,他在算計自己的付出“值不值”,如果“值了”,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如果覺得“不值”,高管厚祿也毫無意義。
而做績效考核,就是要想方設法通過種種有效手段,幫助我們的各級管理干部練就孫悟空的一雙火眼精金,把“奉獻者”從蕓蕓大眾中識別出來,然后給予他們讓人驚艷的物質待遇和輝煌可期的職業前景。
當“不讓奉獻者吃虧”不再淪為一句空話時,你會驚奇地發現,似乎一夜間“春風吹綠了大地”,每位員工都在被悄悄喚醒,將自己尊敬羨慕的眼光投向奉獻者,并自覺不自覺地從行動中向奉獻者看齊:他們表現得更快樂、更享受工作、更關注好的工作成果。
當這種蒸蒸日上的風氣在企業形成強大氣場時,偷懶者便再也坐不住了,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后路無非兩種:如果不改變,必然被環境所淘汰拋棄;如果還想留在企業,改變是唯一選擇。
企業每個人都爭前恐后向奉獻者學習,你認為這個企業還需要想破頭皮去激勵他的員工嗎?企業被一種強大的向上的力量所牽引,一個欣欣向榮的企業自然就會展現在我們眼前。
——程學友
微信公眾號:kyj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