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中,我們把脾胃成為后天之本、氣化之源。與之相對,我們把腎臟稱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命門之所,其是人體的生長、發育、繁殖、生存的根本,亦是人體維持正常水液代謝、生化精氣血、呼吸運動、造血的根本保障?!饵S帝內經·靈蘭秘典》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掌握著身體這個“國家”的命脈運行,所以如題所說,養腎就如同養命。冬季,,我們該怎么養腎呢?下面本女子就告訴你三個醫生都不愿意透露的強腎秘方!
最簡單的養腎方式:喝水
說到喝水養腎,很多人應該都會感到意外,因為我們不一直在喝水嗎?其實不然,這里的“喝水”也是有講究的,即喝水的時間是很重要的。
一般來說,申時、酉時喝水最利于養腎,申時,膀胱當令,此時人體排泄能力最強,大量水液外排。到達酉時,腎經當令,此時最宜補腎陽,又因與申時交替此時應適量補充水分(400ml左右為宜),以排除腎臟內的毒素。所以本公子在下午5點的時候一定會喝一杯清水。
申時
申時,又稱為日哺、夕時,即下午15:00-17:00,此時膀胱經當令,膀胱經最旺,這時人體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新陳代謝,同時也是人體代謝、排泄的高峰,所謂流水不腐,此時喝水可促進膀胱“吐舊納新”,有助于清潔膀胱,就如同給其“洗澡”,可有效預防膀胱這個“下水道”堵塞、生銹。
酉時
酉時,又稱為日入、日落、日沉、傍晚,即下午17:00-19:00,此時氣血流注腎經,腎經最旺,所謂秋收冬藏,腎通四季之冬,此時機體要貯藏精氣血,是調養腎經的最佳時刻,所以這個時候應適量休息,以養腎陽,同時酉時也是補腎陽的最好時機。此時喝水,與申時排泄相聯系,所謂有排有收,有進有退,排收正常,進出有序,順暢通達,從而更利于洗腎清膀胱。
《素問?逆調論》曰:“腎為水臟,主津液”;《靈樞·本輸》中提到:“腎合膀胱”,故腎與膀胱互為表里,其中腎為人體水臟,被稱為調水之官,膀胱為人體儲水之器,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主持和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所以,申時膀胱排泄,酉時腎臟藏精,此段時間應適量喝水,有排有收,有進有出,如同給腎臟“洗澡”,并以此排除腎臟內的毒素,保持腎臟的清潔。
最強大的養腎方式:“咬牙踮腳”、“兜腎囊”
以上兩種方法均用于男性強腎固精。所謂“咬牙踮腳”,是指男子如廁時要咬牙踮腳,可益腎強精,對于改善性功能效果突出,其法類似于“提肛法”(提肛法又稱"縮肛法",是配合呼吸作縮提肛門動作的一種鍛煉方法)。根據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中醫科陳建國教授解釋:從經絡角度看,踮腳尖有利于通暢足三陰經。這組經絡分布在大腿內側,上側為足太陰脾經,中間為足厥陰肝經,后方為足少陰腎經。肝腎脾都主升,三個臟腑都有激發中氣的作用,從而達到補腎固本、強精的效果。古人亦說過,如廁時要聚精會神,以防止腎氣泄露,這跟“咬牙踮腳法”的道理如出一轍。
關于兜腎囊,也叫鐵襠功,亦是古代男子強腎固精之秘方,尤適35歲以上的男子。北宋詩人陸游在《劍南詩稿》中寫道:"人生若要常無事,兩顆梨須手自煨,"下半句便為兜腎囊之精髓,所以陸游一生顛沛流離、歷經憂患仍高壽身健。關于兜腎囊具體內容本文不做論述。
最直接的養腎方式:推揉腎經
中醫常說:腎經是寶藏,腳下有金礦。酉時推揉腎經也是強腎補精的好方式。關于推揉腎經的具體口訣為:腹部腎經要常推,腳上腎經有寶貝,涌泉照海和太溪,生命之水“腎”上來。足少陰腎經即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靈樞·經脈》中: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腎經途經27穴,左右合54穴,以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為例,睡前用熱水洗腳,浸熱涌泉,可促進氣血通暢、消除疲勞。其后搓揉涌泉,能溫補腎經,益精填髓,防治腰酸腿軟,下肢浮腫、降血壓、養肝,明目,治失眠等。
補腎八大致命錯誤
中醫認為,腎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是人體重要的臟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稱?,F如今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大,人們出現腎虛的情況也逐漸的增多。但有些人“聽風就是雨”,過于擔心自己會腎虛,盲目的補腎,從而導致進入一些誤區。
一:不分腎陰虛、腎陽虛,亂補一氣
醫有著和西醫完全不同的體系,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因人而異。腎虛又主要分為腎陽虛、腎陰虛,分型不同,治療的原則也不同。市場上的產品多數是針對腎陽虛的,對于腎陰虛的人來講,吃了不僅沒有作用,還會出現一些副作用,或加重病情。即便是經典的六味地黃丸,也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的。
二:腎虛是男人的專利。
其實,腎虛并不是男人的專利,女性也有可能遭遇。中醫認為虛的本質就是衰老。久勞傷腎的“腎虛”之人衰老速度較快。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老年人多見腎虛癥。說到這里,就明白了:腎為先天之本,腎虛的人生理年齡迅速增大,提早出現更年期癥狀。
“腎虛”女性會早早表現出閉經、性欲低下、煩躁、焦慮、多疑等更年期癥狀。
三:黑眼圈是腎虛表現。
有的人看上去眼圈黑,身體沒覺得有什么不舒服,便說是“腎虛”。其實,單純眼圈黑不是病態,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眼瞼(眼皮)及其周圍組織很薄,如勞累、失眠后,眼瞼長時間收縮,能引起結 締組織血管充血,血流不暢,微循環障礙,所以眼圈發黑。
出現黑眼圈用不著擔驚 害怕、亂吃補藥,只要精神愉快,多活動鍛煉身體,充足睡眠,少則35天,多則12周,黑眼圈隨后也就消失了。
四:耳鳴是“腎虛”惹的禍。
耳為腎竅,腎開竅于耳,腎與耳有較密切的相關性,所以很多人一出現耳鳴不分緣由動輒從腎論治,總以六味地黃補腎為主,但見效只十之一二。耳雖為腎竅,但臨床治療耳鳴不能僅僅責之于腎,應從心肝脾肺腎多方論治。
在中醫看來,“耳者宗脈之所聚”,耳鳴與全身臟腑、經絡的功能狀況十分密切,并不僅僅局限于腎,因此治療時也離不開對全身臟腑經絡的調節。
五:將腎虛與腎衰混為一談。
腎虛是中醫的說法,基本上是根據患者的癥狀的病癥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來辨證的。而腎炎、腎衰是西醫的診斷,而且是要做客觀的尿液檢查化驗,發現了蛋白尿和鏡下血尿等才可能診斷,故兩者不能等同。當然,他們有時有點聯系,有些交叉性,就是說有所謂腎虛癥狀的人不見得有腎炎,而無腎虛癥狀的人不見得就沒有腎炎。
六:有點癥狀就擔心腎虛
很多人一遇到出汗多、頻繁如廁等癥狀,就懷疑自己腎虛了。專家對此表示,中醫講的腎虛是一個癥候群的概念,它有包括上述在內的很多種癥狀,但并不是說只要出現這些癥狀就是腎虛。判斷是否是腎虛需要經過望聞問切,全面分析之后才能定奪。拿出汗來說,腎虛、胃氣虛弱、濕熱不清、寒邪入內等都會導致。
七:腎虛就是腎出了問題。
很多病人一聽說是腎虛,就如臨大敵,以為自己得了大病,性能力肯定也是不行了。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腎虛幾乎是每個人必然會經歷的階段,是人衰老過程中一個必然現象。
八:功能下降就得補腎。
許多腎病醫生在治療中經常碰到一些哭笑不得的病人,一些本應去男科的病人,誤以為自己得了腎虛,跑到腎病??苼?。在一項針對700多名ED患者的調查顯示,只有很少的人是因腎虛引起的。如果隨意在街邊成人用品店購買壯陽藥,會加劇病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