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聲明
作者:卜安洵 編輯:張俊
本文選自即將出版的企業互聯網轉型系列叢書之《“合”模式——智業時代的企業新形態》,由該書作者南京市企業互聯網轉型研究會會長、大任智庫創始人卜安洵授權發布。本公眾號將會持續分享該書的精彩內容,趕緊關注吧,搶先一步了解企業的新形態。智業時代對于工業時代除了去除“邊界”之外,第二個突破就是去除“中介”。市場中一個重要的“中介”便是交易的中介,其典型代表便是“商場”。在網絡的沖擊下,傳統只是轉賣商品的商場日漸式微,而作為體驗消費和復雜定制商品的溝通場所的新型商場則是傳統商場轉型的兩個趨勢?;诋斚禄ヂ摼W的模式,我們可以構想未來的交易會有三種路徑:現時交易、現場交易、現貨交易。
商場的意義
交易頻繁之后,交易地固定下來,同時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也逐慚優化,從集貿市場到百貨商場一路演變至今。商場讓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擁有了固定的專業的交易中介。工業時代的后期,商場越來越高端化,出現大型綜合體;同時也越來越分散化,形成大型賣場、社區商超、便民小店的網絡化體系。
去商場的邏輯
變化源于一種新技術的出現:它讓誰有商品,誰要商品直接通過網絡對接并交易。那么,投資巨大、效率低下的“商場”還有必要嗎?
從“發現商品、選擇交易”的角度,商場已經完全沒有必要,因為發現、選擇、支付和交付這樣一些操作,今天的網絡購物顯然更方便快捷,甚至更便宜。
從“流量和獲客”的角度,線下實體店仍有一定的價值。由于城市居民的集中性,大街小巷有其自然流量,不同的”地置“因而自然獲得過客的流量。這里就有了”租金“的秘密:某個實體商店的租金,大約等于其可能過客,對應于網絡銷售中的流量成本;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電商再發達,門店仍有其生存價值的原因。
商場的未來
畢竟商場與網店的開辦成本不同,商場有限的過客流量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客單價?答案是:選擇實體店比網店更具優勢的交易。這些交易不再是標準化的商品的陳列和銷售,而是:餐飲、咖啡吧、美容、健身、電影院等體驗性消費。
商場的另一種未來是:需要復雜溝通和定制的產品經營,需要線下的入口,即其O2O的地面端。而當它起到這樣的作用時,與無數個同樣處于地面的辦公室,就幾乎可以合而為一了。
無論以上二種中的哪一種,商場的退出和減少,商場的經營轉型是不可避免的。
交易的未來
我們來借助BAT的力量,構想一下“交易“的未來,三種路徑,殊途同歸。
1現物交易
假設你在廚房做菜,發現醬油瓶快空了。在之前,要么到超市去買,要么上網,現在呢?你可以拿起醬油瓶,用手機掃碼,下單,支付,然后,就是到家!怎么讓每件商品從出廠時起就帶上一個唯一的身份“碼”?這是阿里要推動廠家去做的,物聯技術有的是物美價廉的解決方案。設想一下,如果世間所有的商品都有了唯一的識別碼?購物、比價或者點評,都不再需要登陸那個無論是PC或者移動端的傳統的“互聯網”了。這也是為什么GOOGLE的CEO放話說:互聯網將死,物聯網將興。
2現場交易
現場泛指每一個圍繞消費主體的場景,可能在辦公室、酒店、家庭、或者路邊,當物聯逐漸部署和應用,我們的每一處場景就成為可設定的專用網絡系統。為了好理解,以智能家居中的冰箱為例:冰箱可以采集家庭中的常用食材信息和消費頻次,然后幫助你管理采購和消費。它會提醒你定貨,推薦你選擇,幫助你下單。同樣,一間智能化的臥室或者教室也會做同樣的事。其背后,當然是云計算和大數據,百度搜索如果真的牛,這就是它改變世界的用武之地。
3現時交易
騰迅改變商業世界的路徑,是嵌入社交,讓交易隨話題,隨關系,隨場合而自然發生。無論是QQ還是微信,從聊天中判斷出最好的采購時機和選擇,從關系中推薦最值的合作項和規則。
總之,我們很快可以看到交易的中介由大到小,到最終消失不見。人們可以隨時隨時,不需要PC網,甚至不需要手機APP,就能購物。支撐這一切的是通訊系統、支付系統和身份信用系統。
一個并非多余的提醒是:以上三種交易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有后賣。而交易的真正未來是:需求發生,設計和制造啟動,支付和物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