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互聯網+”時代的跨界,本質上是能力跨界,而不是業態跨界。互聯網帶來的“跨界”,與多元化時代的跨界思維有所不同,更接近于再聚焦時代“打造核心能力”的模式,是用互聯網技術來改造、重塑或顛覆傳統產業的核心能力,為傳統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基礎。

2.互聯網無限大的接入能力為大規模突破時空邊界提供了可能。移動互聯技術、云計算技術讓我們能隨時隨地訪問和獲取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與需要協作的人溝通互動,從而就使得工作行為脫離了物料場所的限制。

3.互聯網帶來了生活和工作的改變,而工作的改變就是個人和企業在互聯網下的高效工作。工具、行為、組織、決策模式都將發生改變。以前人人拍腦袋,各種各樣的問題。今天很有可能就是用軟件做更多的大數據處理,信息更充分的展現,并通過模型去解析。

4.對于組織管理而言,未來是一個能夠集成所有功能的協同工作平臺。平臺化的精髓是個性化,電商平臺的本質在于,利用大數據的資源優勢,以二維碼、手機等多樣化的終端為觸點,在碎片化的場景實現人與商品之間的精準互動,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貼心、無法復制的體驗。

5.工作模式的變化將引發人類學習方法的改變。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多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學習方式具有即時性、迅速性和問題指向性的特征。并且用搜索引擎獲得問題解決方案,當你想了解某個知識的時候,與之相關的服務信息也提供在眼前,這就將知識傳遞和信息服務合二為一了。

6.誰贏得了人的碎片化時間,就贏得了互聯網+的入口。移動辦公的出現,讓碎片時間分擔了集中工作的壓力,把支配時間的權利從管理者的手中授權給每名職員,讓工作變得更加靈活有彈性。

7.組織中的人的行為的總合——組織行為,就定義了組織,這就是行為的革命對于組織的意義所在。源動力是人對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的迅速增長。組織不再有中心,社群之間交叉融合。自組織、專業化分工、扁平化的分布式網絡正在悄然發生變革。

8.網絡用戶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人是隸屬于組織的勞動力(工作能力)資源,從這個視角看,客戶就有可能具備了員工的屬性,誰在為組織工作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不能單純地回答為企業的員工了。

9.數據成為信息社會的“新燃料”。知識型員工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就是信息。更重要的是,人會根據信息的含義做出判斷和選擇并采取相應的行動。數據將無可避免地驅動著企業的運轉,并在物質、能量和數據(信息)構成的世界里結成多層次的復雜關系。

10.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透明度和信任感。管理和決策,如同馬拉松比賽一樣,出發指令必須同時傳達給所有選手,不然的話就出問題了。其實這本質上就是組織協同——為達成組織的目標而一起工作。

11.人類的進步來源于知識的共享,互聯網的成長得益于許多參與者將自己的學識與思考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其他人。組織在它與其環境相互關系之中是個開放系統。在開放環境中,適合環境的變化、處理環境的干擾和不確定性、與環境互動以求得生存才是組織的重大問題。

12.對標準和合格的過分追求會破壞能夠在21世紀取得成功的創新。個人自由崛起,聯系的自由、貢獻的自由、創造的自由、選擇的自由和挑戰的自由大大加強。正是這些忽略規則、藐視慣例、不斷質疑的人在創造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