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文化建設
1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當今世界的競爭基礎已經變成信息知識和文化。文化競爭已成為當今市場競爭的核心。一個國家需要文化的支撐,一個企業同樣需要文化來凝聚。企業文化在一個企業中已經超過了管理手段這一基本職能,企業文化可以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
蒙牛作為目前國內乳品行業的領先者,在企業文化建設當中,把中國傳統文化與自身特點相結合,創造了蒙牛草原文化。目前,蒙牛提出到2010年成為世界乳制品專業制造商領導者的戰略目標。本文以蒙牛企業文化建設為研究對象,對蒙牛企業文化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其核心競爭力,分析其市場優勢,總結蒙牛從創業至今的發展歷程,總結經驗,為其下一階段的發展給出建議。
1.1 企業文化的發展
十九世紀末到本世紀初,西方工業化發展到以大機器和生產流水線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階段,企業經營者主要關心的問題是生產效率和投入產出比,在這種條件下,泰勒的科學管理模式和韋伯的“科層制”的應用就導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學管理實踐,但是,它們都是基于“理性經濟人”的假設,認為人的行為動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經濟報酬。二十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霍桑實驗是人們注意到組織中的人際關系,非正式組織等因素對組織效益的影響。開始關注包括自我實現在內的人的社會性需要等一系列激勵理論的出現,這些理論強調人際關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會性為基礎,提出以“社會人”的概念來代替“經濟人”的假設。五六十年代系統論的應用和權變理論的發展導致了西方組織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戰略熱”和“系統熱”,即重點由組織內部的管理轉向戰略管理,強調組織結構和系統的協調與適應能力。八十年代初,隨著日本企業的崛起,美國企業界和管理學界對日本經濟之謎進行研究,注意到了文化差異對企業管理的影響。從此,企業文化這個客觀事實,被提高到理論層次去認識、分析和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以人為中心的嶄新的管理思想,企業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論在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與“復雜人”的假設之后,對組織的文化價值、經營理念、管理過程與組織長期業績關系的又一次審視。
從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在引進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的過程中,企業文化的概念傳入中國。從1984年美國的企業文化理論傳到中國至今,中國企業文化建設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1984年左右,美國的企業文化理論傳到中國,并很快得到了中國企業界和管理學界的認同和響應,并掀起了第一次“企業文化熱”。從1986年起,一些對企業文化有比較系統研究的專家、學者開始向企業介紹企業文化理論,幫助企業建設和提高本企業的企業文化。
1992年,十四大召開,中央決定在中國全面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企業文化的理論和實踐,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第二次企業文化熱蓬勃興起。一些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企業,建立了優秀的企業文化,例如青島海爾、四川長虹等。
目前,在企業界和理論界,對企業文化大體上形成了共識,認為企業文化是客觀存在的,企業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現代企業管理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文化管理三個階段的話,那么中國大多數企業正經歷由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階段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應健全制度,還應該“軟硬兼施”,建設好相應的企業文化。
2. 如何進行企業文化建設
2.1 企業文化內涵
公司遠景,使命 核心價值觀
–––––––––––––––––––––––––––––
––––––––––––––––––––––––––––
消費者的購買待行為
圖1.企業文化三個層次與作用機制
企業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其顯著的特點是以物質為載體,物質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現形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通過重視產品的開發、服務的質量、產品的信譽和企業生產環境、生活環境、文化設施等物質現象來體現的。
企業的制度文化是由企業的法律形態、組織形態和管理形態構成的外顯文化,它是企業文化的中堅和橋梁,把企業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企業的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業法規、企業的經營制度和企業的管理制度。(1)企業法規。企業法規是調整國家與企業,以及企業在生產經營或服務性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同國家的企業法規,都是以國家的性質、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為基礎制定的,對本國的企業文化建設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企業法規作為制度文化的法律形態,為企業確定了明確的行為規范,是依法管理企業的重要依據和保障。 (2)企業的經營制度。企業的經營制度是指通過劃分生產權和經營權,在不改變所有權的情況下,強化企業的經營責任,促進競爭,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一種經營責任制度,是企業制度文化的組織形態。(3)企業的管理制度和經營觀念。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一般來說,企業法規和企業經營制度影響和制約著企業文化發展的總趨勢,同時也促使不同企業的企業文化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但真正制約和影響企業文化個性的原因,是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和經營觀念。企業的制度與企業的經營觀念有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合理的制度必然會促進正確的企業經營觀念和員工價值觀念的形成;而正確的經營觀念和價值觀念又會促進制度的正確貫徹,使職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企業行為文化是指企業員工在生產經營、學習娛樂中產生的活動文化。它包括企業經營、教育宣傳、人際關系活動、文娛體育活動中產生的文化現象。它是企業經營作風、精神面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的折射。
從人員結構上劃分,企業行為中又包括企業家的行為,企業模范人物的行為,企業員工的行為等。企業的經營決策方式和決策行為主要來自企業家,企業家是企業經營的主角。在具有優秀企業文化的企業中,最受人敬重的是那些集中體現了企業價值觀的企業模范人物。這些模范人物使企業的價值觀“人格化”,他們是企業員工學習的榜樣,他們的行為常常被企業員工作為仿效的行為規范。企業員工是企業的主體,企業員工的群體行為決定企業整體的精神風貌和企業文明的程度.
企業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導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種行為規范、群體意識和價值觀念,是以企業精神為核心的價值體系。
企業精神是企業價值觀的核心。企業精神是企業廣大員工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并經過企業家有意識的概括、總結、提煉而得到確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企業優良傳統的結晶,是維系企業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獨特的、鮮明的經營思想和個性風格,反映著企業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企業群體意識的集中體現。企業精神具有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個企業最寶貴的經營優勢和精神財富,它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
2.2 企業文化建設
根據企業文化的形成機制及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應抓好以下主要環節:
在確定企業文化內容的過程中,應考慮以下幾點:
(1)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文化的漸進性,結合國家、企業的未來目標和任務考慮文化模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和進步,必然導致人們心理及行為模式的發展和變異。(2)根據企業的外部客觀環境和內部現實條件,形成企業的共性文化和個性文化。各企業在自然資源、經濟基礎、人員構成等方面存在差異,客觀上會產生和要求不同的文化特點。例如投資大、見效慢、風險性較大的企業,一般需要遠見卓識、深思熟慮、嚴謹的態度和作風,而生產生活消費品的企業則要求靈活、機敏的作風。(3)對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和現有的企業文化采取批判與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采取辯證分析的方法,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特別要善于發揚本企業的優良傳統。(4)博采眾長,借鑒吸收其他民族和企業的優秀文化。對于外來的企業文化,不能簡單地采取“拿來主義”,而應持認真鑒別,分析研究,有選擇吸收的態度。(5)重視個性發展。一個企業的文化個性,是這個企業在文化上與其他企業不同的特性。它只為這個企業所有,只適用這個企業,是這個企業生存、發展條件及其歷史延續的反映。認清自己的特點,發揮本企業及其文化素質的某種優勢,在自己經驗基礎上發展本企業的文化個性。(6)著眼企業發展戰略,注重培育企業精神。企業文化要配合企業發展戰略的需要,為促進企業發展服務。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的精神支柱。企業精神的內容要與企業發展戰略相適應。
(1)廣泛宣傳,形成共識。(2)領導帶頭,身體力行。企業領導者是企業文化的龍頭,企業領導者的模范行為是一種無聲的號召,對員工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維護企業的共同價值觀,領導者本身應成為這種價值觀的化身,并通過自己的行動向全體成員灌輸企業的價值觀。首先,領導者要注重對企業文化的總結塑造、宣傳倡導。其次,要表率示范,在每一項具體工作中都體現企業的價值觀。(3)完善制度,體制保證。在建設企業文化時應“軟硬”兼施,相輔相成。在培育企業職工整體價值觀的同時,必須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規章制度,使員工既有價值觀的導向,又有制度化的規范。同時,在建設企業文化時,要調整好企業內部的組織機構,建立和形成文化建設所要求的組織體系。(4)樹立榜樣,典型引導。發揮榜樣的作用是建設企業文化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把那些最能體現價值觀念的個人和集體樹為典型,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表彰,并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激勵方法,有利于優秀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5)加強培訓,提高素質。一個企業若員工的基本素質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生產力的健康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企業文化建設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加強培訓,不斷提高企業員工基本素質,是建設企業文化的基礎保證。
企業員工的價值觀、信條、口號、作風、習俗、禮儀等文化要素,是不斷進行積極強化的產物。趨樂避苦,趨利避害,在建設企業文化時也應遵循這些法則,對員工行為給以積極強化。
企業文化建設應是企業的長期行為,由組織的少數人創造、倡導的某種文化品質,傳播到組織的每個團體,再由一個個團體傳播給每一個人,使之在企業的每個角落里生根、開花、結果,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改變企業文化的模式,不僅要長期積累新文化質,而且要同舊文化質的“惰性”作反復較量、長期斗爭。學習、采用別的文化質,不僅要經過鑒別,以決定取舍,而且要經過長時間的加工制作、消化領會,才能把它吸收進自己的文化里。因此,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長期努力,持之以恒。
3.蒙牛企業文化建設現狀
3.1 蒙牛企業文化的基本架構
3.1.1 98%法則:品牌的98%是文化;經營的98%是人性;資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誤會
(1)誠信:百德誠為先,百事信為本,誠信是蒙牛文化的核心。(2)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感恩報恩是蒙牛做人的原則。(3)尊重:建立相互尊重的蒙牛拇指文化,讓人人都感到偉大和崇高,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意義。(4)合作:二人為仁,三人為眾,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在合作中共贏是蒙牛人做事的原則。(5)分享:一個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與別人分享的智慧,只有分享的思想才有力量,沒有分享,就沒有團隊的成長。(6)創新:創新是舊的資源新的整合,創新是蒙牛事業發展的靈魂,與時俱進是不斷創新的關鍵。
3.2 蒙牛印象
蒙牛企業文化建設雖然只經歷了十數年,卻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一進廠區,就會深切感受到其與眾不同的蒙牛文化,廠區內潔凈衛生,各種建筑物一字排開,整齊有序。大片的綠化帶會讓人誤以為是在公園里,早上八點左右,班車準時停在公司門口,公司領導和員工身著制服,佩戴胸卡,排隊走進公司。不管是辦公室的行政人員,還是車間的員工,都是急匆匆來,急匆匆去,沒有人慢吞吞做事,無所事事的現象根本無從看到。蒙牛的廠房設置是:生產車間居中,行政辦公部門環繞車間設立,以透明的隔音玻璃隔開,在車間與辦公室之間形成透明的走廊,辦公部門在樓上,生產車間只有一層,在辦公室或走廊上,都能很清晰地看到車間的生產情況,在車間里,抬頭也能很清晰地看到辦公室的情況,各個辦公室之間也是以透明的隔音玻璃隔開。這樣,使員工感到公司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團結合作,共同為公司的發展而奮斗,提高團隊凝聚力。也便與大家互相監督,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企業文化的建設,和企業文化在員工中的滲透。在辦公區,有臺球室、卡拉OK廳及圖書閱覽室,供員工們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
A、排成一列
在蒙牛的廠區內行走時,要兩人成列,三人成行。而不是可以散漫地成群結隊行走。在生產車間,由于是食品行業,所以各種制度更是嚴格全面,包括每間隔多長時間進行消毒和衛生檢查等。在行政部門,每一張用來打印資料的白紙都要有打印人簽名,以此來節約紙張。在食堂就餐時,如果有人浪費食物,就會按規定被處以罰款。在食堂門口有這樣一條標語:“如果你打算剩飯,請不要在這里就餐”,提醒著每位員工節約糧食。在生產車間,各種衛生制度和產品生產制度更是嚴格全面,男員工頭發長度規定:手指伸進時,要能夠看得到手指。女員工不能在帽子外露出頭發,不準戴首飾,甚至手表也不能佩戴。每隔幾天,就會有檢查人員對工人的指甲,頭發進行檢查,以確保產品的衛生。制度對一個企業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CEO,還是一般的普通員工,其行為都必須遵守體現企業制度要求的各種規則。蒙牛的企業制度雖然嚴格和全面,但并不僵化,每隔一段時間,公司會根據員工意見和實際情況的變化對現行制度進行修改和補充,不斷進行完善。建立起了動態制度運行機制。為公司的良好運作提供保證。
B、蒙牛產品的質量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乳業市場上,企業的競爭優勢歸根結底是企業產品的優勢,在蒙牛車間的墻壁上,懸掛著顯眼的兩句話:今天的產品就是明天的市場;產品質量的好壞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壞。”它時刻提醒著每個蒙牛人,時刻保證產品的質量,對消費者負責,時刻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產品聲譽和企業信譽,才能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進而贏取消費市場。誠信贏得消費者,對乳業而言關鍵是產品的質量。蒙牛奉行“產品等于人品”的質量理念,追求“出廠合格率100%”的質量目標。企業通過多項認證:包括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GMP、HACCP五大體系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蒙牛”商標2002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液體奶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并被列為國家免檢產品。
蒙牛主要奶源基地位于國際公認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優質奶牛飼養帶,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決定了牛奶的先天品質。蒙牛之所以能保障綠色草原牛奶的一流品質,更多地是依靠國際領先的工藝和一絲不茍的質量控制體制,依靠每一個蒙牛人都嚴格自律的誠信企業文化。蒙牛擁有全球安裝生產線數量最多、日處理鮮奶能力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單體車間,被世界上最大的牛奶設備制造商瑞典利樂公司列為“全球樣板工廠”。這是中國大陸唯一的一個利樂全球樣板工廠。
誠信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企業發展的得一大頑疾,誠信的缺失使企業流失了客戶失去了消費市場,在社會誠信嚴重缺失的今天,蒙牛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領頭羊,堅持誠信為本,把誠信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為其他企業作了榜樣,為建立誠信社會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企業員工的行為體現著公司的企業精神和價值觀,企業的領導者和企業模范人物的行為又會為公司員工樹立榜樣,不斷影響著員工的行為。在蒙牛總部,有一條“成長大道”,在“成長大道”的兩旁有65個燈箱,蒙牛公司評出的65名勞模的頭像及他們的簡要事跡都在燈箱中于以展現。它代表了蒙牛公司的另一種成長——企業員工的成長。這也反映了蒙牛的企業文化——尊重人的品德、重視人的智慧、承認人的價值,以及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共同分享的理念。
在蒙牛,公司非常重視員工的培訓工作,通過 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的素質。2003年4月,蒙牛成立了蒙牛商學院,聘請多位專家、教授和高級技術人員,所有員工輪流培訓學習,旨在為“蒙牛”培養優秀的技術和管理人才。7月19日是蒙牛的一個獨特節日——學習節,這是一個將學習成果與半年工作成果總結相結合的一次團隊分享共贏的節日。學習型企業文化不僅成就了企業員工,也使蒙牛不斷獲得新鮮動力,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前進。
職業規劃:在蒙牛檔案資料欄里除了一般公司都會開設的人員檔案外,還有每個員工最近三年以內的職業規劃,蒙牛公司重視員工的發展,尊重員工的選擇,這與其尊重型的企業文化相一致。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命的遺傳基因,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體現在四個方面: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尊嚴;開發人的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蒙牛重視員工的全面發展,不但讓員工制定出職業規劃,還經常組織各種學習和培訓。車間的生產工人在冰淇淋銷售淡季,不上班還可以領到公司的基本工資。車間工人在進場以前,都要參加嚴格的軍訓來提高員工的素質。體現了蒙牛的使命:為員工搭建人生價值的實現平臺。蒙牛是為致力于推動乳品事業發展的團隊和個人搭建的成長平臺。
在蒙牛在選人用人上,提出無缺點就無優點的“變形蟲理論”,不唯學歷,只唯能力,公司的一條標語:如果你有智慧,請你拿出智慧 ;如果你缺少智慧,請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想流汗,那么請你離開本單位。
蒙牛企業文化實施的是學習型、尊重型、競爭型的企業文化,在公司,行政部門的員工人手一本蒙牛管理手冊,定期組織員工進行管理知識的學習,并且還進行定期和不定期考試,對優秀員工提供進修機會,幫助員工提高自身素質. 蒙牛人的工作觀是把生活和工作理解成一個學習、創新、創造意義的過程.在工作中學習,用學習來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學習培訓,來成就員工人生價值的實現. 體現著公司對員工自身發展的尊重,和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
蒙牛的企業文化來源是草原文化,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草原文化和自身特點,建立了蒙牛的綠色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 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牛在定位企業文化時, 強化草原特色,打出內蒙古這個品牌,提出了綠色蒙牛和蒙牛是草原的文化理念,根據草原文化來培養員工,提出了培養胸懷像草原一樣遼闊(胸懷多寬 事業多寬),遠見像雄鷹一樣高遠(登高望遠舉重若輕)思維像駿馬一樣馳騁(思維超前 觀念創新),品格像哈達一樣高尚(潔白無暇 坦蕩真誠)的蒙牛人的目標.
3.3 對蒙牛企業文化建設的建議
蒙牛建設初期,蒙牛的成長,技術人員和企業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是伊利的經驗,蒙牛從1997年建立至今,完成了它第一階段的建設,達到在2003年成為中國乳業領導品牌的戰略目標,它的下一個目標是在2010年成為世界乳業領先品牌。蒙牛現在處于擴張階段,隨著企業的擴張,企業規模和機構人員都會大量增加,這樣企業的規模不斷壯大和人員不斷增多,增加了企業管理的難度,使企業機構臃腫,容易患上“大企業病”。
不盲目創新,這樣才能縮小龐大的機構,公司組織體系和流程體系的建立就是為了減掉管理層不必要的人員,提高工作的效率,減少人力成本。創新是一個公司保持活力,但頻繁的創新和盲目的創新只能增加企業的不穩定性。變革是需要的,但需要的是能增加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變革,而不是為了變革而變革。
在蒙牛,中高層領導主要來自內蒙古,雖然蒙牛在人才引進機制中,不唯學歷而唯能力,但這種唯地域的做法限制了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對公司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人力資本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通過核心理念對人才進行管理,又通過人才將企業的資源轉化為有競爭力的產品,在通過產品體現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蒙牛應該將人力資源的增值目標作為公司的一項重要戰略目標,因為人力資源目標的視線是產品競爭,企業競爭目標實現的前提。例如華為的核心價值觀,首先就是人才為公司的最大財富。
企業文化必須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組織結構、發展階段相匹配并得到普遍認同,同時必須適應外部競爭環境,這樣才能促進企業的發展。
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保證企業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持續發展。企業文化塑造是為了使企業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企業的首要使命和最主要的使命就是活著,要活著你就必須適應周邊的環境,并且當環境變化時,還必須得適應。蒙牛的目標是建立百年蒙牛,為民族創建一個具有百年發展力的世界品牌。為了蒙牛的百年基業,首先要通過企業文化的不斷創新來長期保證企業對環境的主動適應,其次通過企業文化的傳承使企業避免受到個人及其它短生命周期事物的影響。
文化是人類適應環境的能力,同時也是將這種能力延續到下一代的能力。可以說,人類也就是因為有了文化才能延續幾十萬年并一代比一代好,那么企業也可以通過企業文化而成為百年企業甚至千年企業并不斷發展,關鍵是企業文化要不斷創新,要與環境的發展相適應,企業文化的發展無止境。
參 考文 獻
1.李淑華:《推進學習型企業創建的探索和思考》,《學習時報》
2.包曉聞,宋聯可.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經典——企業文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1-23
3.張德,吳建平. 企業文化與CI策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17-32
4. 葉萬春,萬后芬,蔡嘉清.企業形象策劃——CIS導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35-46
5.王吉鵬.企業文化建設, 北京: 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77-86
6.鄒宜民編著,比較管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88-95
7.鄧明然,馬全麗:《建設以人為中心的企業文化》,《經營管理者》2002(2)
8.宋養琰 陳鳴:《打造和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國經濟快訊》2002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