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一場名為“旅游地產峰會論壇”上,說了句“旅游地產有走向溫州
經濟發展之虞”,結果在
網絡引發一場口水罵戰,有媒體甚至以“旅游地產遭到清算”名之。這顯然是過了,畢竟我是看好旅游地產的。
旅游與住宅之地產屬性差異大
國務院于2011年底發布《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15年將旅游產業初步建設成為國民
經濟之
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國人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目標。可見旅游地產對于未來中國
經濟所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也因此吸引眾多房企由住宅地產轉型從事旅游地產開發(當然,這其中也有 “情非得已”的原因)。
惟旅游地產與住宅地產差異之巨,何止以道里計。首先,長期以來住宅地產一直被視為整體
房地產的支撐產業,于是住宅地產以外的領域被籠統地劃入商業地產,但商業地產其實相當多元化,它是以地產為載體,以產業為依托的,不同的產業下形成了不同的地產模式,如:工業地產(園區)、旅游地產(景區)、商業地產(商辦、商鋪、商場)、
養生與養老地產……等,使得其操作性較住宅地產復雜的多,尤其是住宅地產開發完畢便基本獲利了結,而旅游地產作為相當比例的持有型產業,建筑物興建完畢才是面對運營風險的開端,在過程中有
壓力、有成本、有許多不可測的變數。
“說故事”能力是旅游地產的關鍵技術
旅游地產開發商必須清楚的知道,并不因你有特殊的山水資源,就可以作成、作好、作大旅游地產,畢竟在同樣的區段里,存在其他同業的競爭,如何在產品差異化方面準確
市場定位?是重中之重!這并非“
市場區隔”這么簡單,而是在非常狹窄的縫隙里,“活出自在”、找到自己生存壯大的契機與空間。
換言之,怎么樣跟競爭對手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又能夠被
市場所接受、所歡迎,這就需要可持續的整合型創意
策劃,不是某一個點子、某一個想法便能成事,當然你必須隨時保持警惕及戒慎恐懼,關注同業變化與招徠技巧,不斷推陳出新,乃至具備“說(動人)故事”的能力,否則不僅容易自陷窼臼,甚至你自以為獨到的創意作法,其實別的旅游地產早就用過,譬如:自己摘葡萄做紅酒。
目前來看,行業內值得期待的案例是知名房企綠地集團在上海崇明所打造的“上海長島”。由于長島系美國名聲在外的富人區(蔣宋美齡晚年居住地),且為旅游、休閑重鎮,“上海長島”以其地利之便,所欲訴求的客層定位及可延伸的想象空間之寬廣,便不言而喻。
因此可以這么說,旅游地產必須不斷創造驚喜、歡樂,乃至溫馨、休閑氛圍的塑造(視產品屬性而定),這就要有一個龐大的、有實力的創意
策劃團隊來加以有效落實。但這容易嗎?有多少業者能夠做到?又有多少開發商在介入之后,想的是永續經營而非賣完地產就急于脫手解套?
旅游地產“適”者為王!
如此一來,短進短出、從未想過長期持有的溫州模式,當然就是旅游地產面臨的發展瓶頸!因為產業升級、產品優化非常困難且所費不貲,同質化問題嚴重,也就在情理之中,而旅游地產恰恰追求的是個性化、獨特化,即使有好山好水,也不一定有好的旅游地產。
除此之外,旅游地產資源分為人造意境和自然天成,有景借景,沒景造景,加之搭配軟硬件之水平提升、挖空心思創造優勢,這同樣與住宅地產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標準化作業模式,有天壤之別。
最后我想說的是,隨著地產的多極發展,住宅與商業的切分已不符實際,實應以其持有與
銷售屬性,區別為“經營性地產”與“非經營地產”,后者以住宅為大宗,前者則又切分為商業、旅游、產業、農業、養老…等地產門類。不可諱言的是,在所有“經營性地產”當中,又以旅游地產的操作難度最高,因為旅游地產進入門檻是低的、發展前景是大的、開發商蜂涌進入是必然的、非民生必需品是真的、一段“血海拼殺”之歲月是不可免的,而物競天擇只有“適”者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