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企業,如果在他們的核心價值觀或經營理念中,找幾個最一致的東西,那就是誠信和創新。誠信和創新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兩個車輪。誠信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誠信為企業帶來精神文明,創新為企業帶來物質文明。堅持誠信和創新,企業將永葆生機,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當今世界,無論在經濟、科技和社會各領域,創新的觀念已經被各行各業所接受。近年來,我應邀到數百家企業講授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課程,看到在中國經濟振興的大潮中,企業創新熱潮蓬勃興起,學習熱情空前濃厚,帶之而來的是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原材料和半成品創新、市場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等。可以預示,這種自動自發、不斷向前推進的企業創新運動,必將推動中國企業更早、更快、更多地立于世界強企之林,從而推動中國經濟和企業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
一、 創新:大刀闊斧
僅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創新,顯而易見的是,創有刀,新有斧(斤字古義為斧),創新含有“大刀闊斧”之意,創新就要大刀闊斧地破除舊觀念、舊行為、舊習慣,轉而樹立新觀念、新思維、新習慣。
四書之首的《大學》提到: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曾子明示后人,一個人如欲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對內必須日日反省存誠,日新又新,才能達到道成徳就;對外就是對國家、社會和企業組織承擔責任,不斷創新,促其天天向上,日日進步。商湯把這句話刻在盤子上,放在“老板”臺上,以便時時提醒自己,每時每刻不忘!
把創新觀念引入經濟和企業的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他是第一位擺脫舊觀念和歷史傳統,把創新概念和理論納入經濟和企業的發展理論和實踐中。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突出了一個“新”字,在他看來,創新就是“企業家對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創新的目的在于獲取潛在的利潤,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按照熊彼特的定義,創新包括五種情況:
一是產品創新,引入新產品或提供產品的新質量;二是工藝創新,采用新的生產方法;三是原材料或半成品創新,獲得新的材料供給來源;四是市場創新,開辟新市場或擴大老市場;五是管理創新,實行新的組織管理形式。在熊彼特看來,創新是指在經濟生活中引入某種新的東西。創新不同于發明,發明往往是創新的一個環節,發明只有用于經濟中并帶來利潤,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就今天我們所理解、應用的創新領域,創新已遠遠超出熊彼特所定義的范圍,而回歸到中國古老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廣大范疇中。大刀闊斧,日新又新,從產品、工藝、原料、市場、管理到觀念、思維、行為、體制、機制、文化等;從科技到經濟、社會各個層面;從個人到企業等各類組織,直至國家、社會、民族,如欲發展、進步,無一不需要創新、創造、變革,甚至革命。唯有創新,才能永葆個人、企業乃至國家、民族的生機。
二、 創新:觀念制勝
觀念正確,你就成功了一半。觀念影響人生,影響組織人員的整體思維模式,影響整個組織的前途命運。反思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差距,優秀企業與落后企業的差距,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無一不是觀念差距所致。觀念創新是所有創新的前題,“觀念不更新,無疑于自我拋棄”,這是海爾張瑞敏首席執行官對海爾員工的訓詞。觀念正確,你就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樹立新觀念難,拋棄舊觀念更難。舊的觀念養成舊的習慣,甚至成為惡習。很多人都知道海爾砸冰箱砸出了質量,很少人知道1984年,張瑞敏剛到海爾時,制定了一個管理13條,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不準在車間大小便”。我親身的體驗,留學英國時,出門遇到交通路口的紅燈,無論白天、黑夜,步行或騎車,遇到紅燈必停無疑,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樹立了這種觀念和習慣。回國后,這種觀念習慣在初期仍然保留下來,久而久之,特別是在深夜,無論步行或騎車,遇見紅燈就停的習慣已不能完全堅持下來,故而重操舊業,惡習再現。這也說明,拋棄舊觀念、舊習性需要全社會、全員的努力。
另一則故事,也說明拋棄舊觀念難。講的是一艘航行在濃重霧氣之下的戰艦,黑夜來臨,瞭望員報告:“右舷有燈光”,船長詢問光線逼近還是遠離,瞭望員答:“逼近”。這表示雙方會相撞,后果不堪設想。作為已習慣于“航行無阻”的戰艦的船長,他命令信號手通知對方:“我們正迎面駛來,建議你轉向二十度。”對方答:“建議貴船轉向二十度。”船長下令:“告訴他,我是船長,轉向二十度。”對方答:“我是二等水手,貴船最好轉向。”這時船長已勃然大怒,他大叫:“告訴他,這里是戰艦,轉向二十度。”對方的信號傳來:“這里是燈塔。”結果可想而知。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在我們與顧客、同仁、朋友的接觸、交流中,我們大家又有多少與這位船長同樣的經歷。這位船長由于“視線不良”而昧于實情,我們是否也由于觀念的影響而經常置身于濃霧中。觀念一旦轉變,整個情況就會發生完全改觀。因為觀念轉變,態度就會轉變;態度轉變,行為就會轉變;行為轉變,習慣就會轉變;習慣轉變,性格就會轉變;性格轉變,命運就會轉變。企業內所有人的觀念轉變了,企業的命運自然就會轉變。
三、 創新:從“頭”開始
這個頭,指的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唯有企業家,才是創新的承擔者和推動者。企業家是那種具備自立、自信、自強,具有冒險精神,永不滿足現狀,敢向失敗挑戰的那種人。
國際上不乏創新優秀的企業,像GE、3M、惠普等,這些企業的首席執行官皆是極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所以,他們帶出了優秀直至卓越的企業。海爾的張瑞敏首席執行官,亦是極具創新精神的優秀代表。我去過海爾多次,亦與張首席交流過,從張先生的舉手投足和言談舉止之間,你就可以感悟到這種精神的存在。我記得海爾大學墻上有六個醒目的大字:“創新求是 創新”,這是張瑞敏為海爾大學題的校訓。六個字,創新出現了兩次。張瑞敏總結海爾的經驗說:“海爾之所以能夠保持高速穩定增長,最主要兩個字:創新”。創新是海爾價值觀的核心,是海爾的靈魂。
做為領導,你天天講什么、做什么,下邊人就會跟著你說什么、做什么。俗話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你偏好創新,員工就習慣于創新;你守舊,整個企業就會練就保守。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中國文字中的“風氣”二字,就是由這個觀念而來。這里的“德”是一個總稱,包括觀念、思想、行為等,君子(領導)之德像風一樣,小人(指一般人)之德像草一樣,風吹草動,偃是倒下。風的力量越大,草傾向的力量就越大。所以,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你欲創新,你就應該造成創新的風氣。
當管理者,是看你能否把團隊的力量發揮得最好最大。像足球比賽,單個人帶球過人能力再強,如果不會整合,個人優勢就會變成劣勢,整體也無法獲勝。國外曾經有一個統計,企業家對企業成功的貢獻是百分之四十八。要振興中國經濟,振興中國企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四、創新無止境 學習無止境
建立創新型社會、創新型省份、創新型企業,首先需要建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省份、學習型企業。“21世紀最成功的企業是學習型企業,最成功的人是學習力最強的人”,這是《第五項修煉—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作者圣吉博士的名言。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國內經營環境,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唯一的選擇就是不斷地學習,快速學習,活化學習。俗話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今天講“進步緩慢就是倒退”。大家都在學,關鍵是看誰學得多,學得快,你進步緩慢了,后來者居上,你就落后了!無論是企業董事長、總裁、總經理或是一方主管,因為我們的權力大,而承擔的責任更大,所以更需要學習。
創新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嘗試,嘗試的最大可能是失敗。我們只有從不斷學習中,從個人學習到組織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我們才有可能減少失敗,提高創新成功率。
學習的法們有四萬之多,首在“讀萬卷書”,花最少的時間去讀最多的書,以掌握新知識;第二“行萬里路”,古云“百聞不如一見”,用耳朵聽不如到外邊身臨其境去看,學習他人,學習其他企業如何經營運作;第三“交萬名友”,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參加培訓班,交流研討,收獲萬千,就指這一功用;第四“做萬件事”,邊干邊學,在職訓練。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經過前三萬,學得無數知識,在工作中去習、去練、去體驗,有了收獲、進步、提高,心中自然產生一種喜悅的感覺。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就沒有出路;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發展是硬道理,要發展就要創新,發展無止境、學習無止境、創新無止境,創新是企業進步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