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日生產計劃的關鍵,是形成各關鍵工序的時間控制節點。這個案例是某注塑企業的日計劃時間節點的控制方法:
這個注塑企業的生產順序是:注塑→印刷→噴漆→電鍍→筆芯→半自動→裝配→包裝,但是它的節點控制是先包裝后裝配,一層層從后往前走。根據最終的出貨時間來控制前面各工序的加工時間,它是倒推的。
倒推就是拉動,這是我們的日計劃非常強調的。倒推是為了前面的東西對得上后面的東西,因為工廠最終都是為了出貨,出貨是指揮棒,這跟精益生產的拉動式模式相近。為了保證出貨,上線和下線的時間節點都得控制好。
在形成時間節點的時候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動作要做,就是對各個車間的產能特別是剩余產能進行評估。什么叫剩余產能評估?比如6月20日開始做,現在已經是6月30日了,還有多少天可以做完,這就是剩余產能的評估。
產能一定要判準,下工序做完了,上工序能不能及時流下來一定要判準,否則下工序就只能白等。所以,接到單以后,各個工序什么時候可以上、什么時候能夠下這個判斷動作是最關鍵的一個控制動作。
我們做計劃的時候,不能只考慮一個工序、一個車間,還要考慮整個工序、整個車間,整個流水線,甚至它的流動批量。流動批量越小,流動得越快。做五個就交下去了,那流動就很快,做十五個才交,后面都要等著它。
時間節點控制,要考慮各個車間的銜接時間,要考慮各個車間的實際產能和各個車間什么時候可以上、什么時候可以做完,而且這每個車間還要對應得上;還要考慮它的流動批量。
時間節點控制表的形成,是整個計劃關鍵的關鍵,這張表如果很合理、很準確,剩下的就是執行問題。如果這張表本身都是糊里糊涂的,都是不準確的,都是沒譜的,都是沒底的,那后面的執行就不用抓了,后面的日計劃就不用搞了,因為后面的日計劃根本就不切實際。
時間節點控制表的形成,要跟車間做詳細的溝通,要了解各個訂單的實際生產狀況,要了解各個車間的配套情況、流動速度以及流動批量,所以要求PMC要有非常強的整體統籌能力。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PMC初期組建階段,要注意幾點:第一,從車間抽計劃員。不一定從車間抽計劃經理,但是計劃員最好從車間抽。第二,前期做計劃的時候,計劃部不要關起門來做,一定要通過生產協調會跟車間一起來做。不了解車間,又不與他們溝通,一開始是很難控制他們的,所以要開生產協調會。生產協調會就是彌補這些計劃人員對生產狀況不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