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春:我覺得我們現在講新常態,這個新常態也是有一個漸進、變化、形成的過程,我認為現在正在進入新常態,我們處在一個轉型、換態的關鍵階段,轉型就是要從粗放型轉為集約型,換態就是要從舊常態轉變為新常態。
我認為今后一兩年或者兩三年很關鍵,我們的決策、政策、措施和行動都要充分考慮到我們在進入新常態的特點,從這個特點出發,我認為要做到這樣幾個方面:
一個是,
經濟增速能不能穩。既不能把它拉回到高增長里頭,又要防止
經濟降速降得過快、過猛,防止
經濟失速,這個就要在政策措施上充分考慮一些能夠穩住
經濟增長的措施。
在消費、出口這兩大拉動因素方面,變化不會太大。現在最大的變量應該是投資,投資需要解決一個投資的機制問題,現在一方面我們有錢,另一方面用錢的地方又缺錢。
這主要是現在在城市化進程過程當中有一些公益性的投資缺少渠道,我認為可能是要發展一些政府的債券,來擴大投資,這是從穩增長。
第二個,風險能不能成功的防控和化解。在
經濟減速的時候,最大的風險就是企業的利潤和國家的稅收、財政收入下降的幅度更大,有一些個別的、臨時的、局部的風險要防止變成系統性的、全局性的、整體性的風險。
第三個,結構能不能調整。結構調整需要有一個適度偏緊的
經濟環境,如果
經濟增速過快,當然不可能進行調整,如果
經濟環境太緊也不行,所以要創造一個有利于
經濟結構調整的環境。
這種調整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就是要把資源要素從那些低效率的部門、行業和企業把它轉入到高效率的部門、領域和行業和企業當中去。
除了產品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企業結構的調整,我們現在企業既有做不大、做不強的問題,也有一些企業死不了、退不出的問題,要有一個在
市場上企業優化重組、優勝劣汰的這么一個機制。
第四個,就業能不能增加。我們現在就業好像沒有大問題,但是沒有大問題不等于沒有問題,當然我們現在就業是在
經濟減速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就業形勢大體穩定,這和我們結構調整和第三產業發展有直接的關系,同等規模的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可以多吸收30%的就業人口。
第五個,動力能不能切換。我們現在
經濟很大的一個特點是行政區
經濟,而不是
經濟型
經濟,行政區劃、行政力量對
經濟的影響特別大,在要素配置、
生產力布局等等方面行政力量比較大。應該逐步的實現
市場發展動力的轉換,真正讓
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
我覺得我們國家
經濟在進入新常態的過程當中,需要很好的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把握好我們的宏觀政策的力度和節奏,以及它的取向,使我們能夠適應新常態,盡快地形成這樣一種新常態,而且在這個新常態當中使我們的
經濟效益和質量得到提升,真正使我們能夠走出一個低投入、中速度、高質量、優結構、好效益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