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讓企業成員理解,那么決策制定得再優秀也是徒勞。因為,決策的意義就是為千千萬萬的人指明前進的方向,像明燈一樣,在每天的工作中指引人們按照你的要求進行活動。那么,如果人們不能理解你的決策,他們就會沿著錯誤的方向一路走到黑了。或者,有的人則會終日昏昏沉沉、無所事事。
有一項調查:包括企業各級管理層、員工、職場人士等,加起來總數超過30萬人。從填寫的調查問卷統計得出:有超過50%的人認為,企業的領導沒有有效地宣傳企業的決策內容和價值觀。54%的員工都對自己應該遵循的決策基本內容不甚了解。而在一部分企業中,理解企業決策內容的員工竟然不到20%。
如果員工不理解決策,他們又怎么能為企業添磚加瓦呢?
因而,作為領導者,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確保決策的內容得到清晰的傳達,并且讓每個部門和個人對自己在決策中的角色都有一個清楚的把握。同時,作為領導者,一旦制定出了簡明的企業決策后,應該長期堅持將3—4成的日常工作項目都圍繞著決策的傳達和鞏固開展,以此確保企業成員的工作能夠跟隨決策的指向。
為了確保決策得到有效執行,你得做到以下幾點:
(一)確保決策通俗易懂。為了能在決策制定后,讓員工很好地貫徹執行,在一開始階段,就要挑選簡單的詞匯和概念來描述決策。如果想在決策中加入“學究”派術語,那么,就是在自掘墳墓。也許決策制定者會對自己的成績沾沾自喜,但卻會把企業員工搞得不知所云。以下是幾個小例子:
1、顛覆餅干在消費者飲食生活中的地位。
這是想說明什么?
是將餅干搬上餐桌,還是準備將在消費者餐桌上的餅干弄走?!
2、征集本地眾庶共同商榷2020年居民關愛活動之新模式。
與本地民眾共同商榷2020年居民關愛活動模式。這不是更直接、明了嗎。干嗎非要弄得那樣晦澀。
3、系統而長期地實施提高效率的項目和措施,長期將這些項目措施貫徹到地方,確保中部空缺的外展型目標的實現。
這樣的決策描述,又是在說明什么?
(二)確保決策數量不能過多。最多,用一張A4紙的篇幅總結出決策內容,就夠了。否則,太多,要么沒抓住重點,要么,本身就沒有重點。
(三)將決策內容以圖表的形式表示出來。
圖表比文字更直觀,更明白,更能讓人節省時間,更容易讓人記得住。
(四)將決策轉化為簡單的規則或待辦事項清單。
(五)將決策內容制作成電腦屏保,應用在企業的所有電腦中。
(六)先選取一小部分員工測試一下決策的效果,然后再全面實施。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檢測的是這些員工是否理解決策,而不是他們是否同意或支持決策。因為,決策一旦經過民主的方式形成,就沒有同意不同意之說,只有執行不執行之說了。要不然,就是調整決策。
(七)與企業個人和團隊交流決策內容,讓這些人知道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是如何為企業帶來價值和為企業決策的實施獻力的。
(八)用切實的例子向大家說明在實施決策過程中該做和不該做的事。
(九)把企業的前景用故事的形式生動表述出來。
(十)把對企業前景的想象制作成一段鼓舞人心的短片,為大家循環播放。
(十一)使用叫停/開啟/繼續法,讓決策變得更加切實可行。如果決策不可行,就必須實事求是,該廢除的即廢除,不能因為是領導親自決策的,就不顧實際,非執行到底不可。該調整的,要調整,也沒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問題。辦企業,不是講面子,是講票子。
(十二)經常用決策引發的成功事例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就是運用榜樣的力量。
(十三)切忌在決策上朝令夕改。
決策朝令夕改,輕則會被員工戴上無主見、變色龍的帽子,員工們怨聲載道,重則貽誤商機、甚至會導致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