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業經理人到事業經理人 |
已發表于人力資源雜志社 作者:謝良鴻 | 【小 中 大】 |
微軟中國終身榮譽總裁總裁唐駿跳槽到新華都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任總裁兼CEO,中國的“打工皇帝”加盟一個不為公眾熟知的公司,用十億元的天價年薪,再次使唐駿成為各種媒體關注的焦點,也再次掀起了職業經理人的熱潮。唐駿的偉大在于他不僅僅是打工皇帝,更重要的是他激勵了更多管理精英加入職業經理人的行列,并且把職業當做自己的事業來經營。 很多人把自己的事業理解成就是自己開公司當老板。但是,唐駿為什么沒有自己創業,沒有自己當老板,卻選擇以一個職業經理人的身份而拼搏?唐駿的職業生涯很形象地告訴我們:加入一個企業,跟企業一起合作共發展,也可以讓自己的事業很成功。這給所有的中國職業經理人上了一堂生動的職場課。用“中國第一事業經理人”來稱呼唐駿,可能比“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更合適,更貼切。因為他沒有把他的工作當作職業來做,而是當作事業來做。把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作為自己長期的事業,并為他的事業不懈努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通過與企業的共同發展,把他的事業做到了極致。他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事業經理人”的導師,成為中國所有職業經理人的標桿和偶像,成為眾多企業家的追逐對象。 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應對這種來自市場的力量并實現企業的轉型,中國大部分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及市場的變化,相繼聘用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在這種環境下,催生了一大批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迅速成長并在企業管理中擔當了極為重要且輕易不可代替的角色,成了企業里的領頭羊,大海中航行的船長,掌控著企業的航向。為企業的經營管理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由于職業經理人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只不過短短的十余年時間,職業經理人給企業管理帶來的變革和重要之外,我們也目睹了太多職業經理人的各種變數:吳士宏離開TCL;李漢生離職北大方正;陸強華脫離創維集團“空降”高路華后,選擇自己創業;姚吉慶辭去華帝集團總經理職務;黃驍儉空降金蝶不到兩年,又重返原來的SAP等等,無不反映出了當下中國職業經理人的尷尬處境。 由于企業和職業經理人之間是現代管理中典型的契約關系,其實質是以利益為機制,企業往往要求職業經理人在任職期內進行改革和調整,并產生一定的效果,達到預期的效益指標。職業經理人的任期可能是三五年,也許三五年以后他已經離開了公司,所以職業經理人為了在短時間內讓企業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效,并得到企業的認可,很多措施都可能會從短期效益出發,從而導致急功近利,雖然在短期內改善了企業的問題,但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所以,現在很多管理專家及企業家開始重新反思和探索職業經理人在中國的出路。 經常能看到一些年輕的職業經理人,在選擇一家企業時,將目光僅僅鎖定在薪酬待遇上,考慮的是“企業能給我什么”,而不是“我能為企業做什么”,可能會覺得公司未來發展情況與我的事業沒有太大的關系,企業創造再多的效益那都是企業的,這家企業發展得不好,大不了再找另外一家企業,這是非常短視的。很多職業經理人只是在追求自身短暫的利益,沒有結合自己的職業生涯把眼光看得更長遠。 隨著企業的現代化管理的進一步加快,很多企業把戰略放在了第一位,企業追求效益的同時,更關注的是企業是否能長期穩定的發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中國需要職業經理人,然而更需要的是事業經理人。從職業經理人自身的發展角度來看,不能把自己定位成打工者,不能只關注眼前的利益,否則永遠是一個很難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如果把自己的事業與企業發展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利益和企業的效益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職業當成一項長期的事業來做,從職業經理人轉變為事業經理人,才能在企業的發展中不斷實現自身價值,不斷突破自己,在不斷把企業做大的同時,把自己的事業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