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根本不缺錢的窮人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福利制度的國家。說到德國的窮人,最奇怪也是最被視而不見的事實是:他們在經濟上并不窮。
說他們是窮人,完全是基于福利制度的人為定義。
德國規定,個人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收入的 60% 的就是窮人。德國早已是經濟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很高。于是水漲船高,在德國,人均月收入低于 1035 歐元(相當于 7700 人民幣),就是福利制度定義下的窮人。
與此同時,德國最低生活保障的內容也非常豐富。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就進了最低生活保障清單。到 1985 年,清單已成厚厚一大本,赫然可見下列內容:150 克腌黃瓜;100 克家庭裝冰淇淋,皮克勒侯爵風味;一張雙程火車票,二等車廂,30公里……
德國福利制度規定,單身失業者領取住房救濟金的最低標準是 45 平方米。結果,這些人的住房面積比德國人均住房面積還要多 2 平方米。
在德國窮人的家庭里,微波爐、游戲機、智能電話、計算機、大屏幕液晶電視,應有盡有。
令人印象深刻是:德國窮人是新潮電子產品的最早消費者。對最新型號的手機、硬盤攝像機、DVD 播放機等最新科技產品,他們趨之若鶩。他們好像習慣于通過購買最新電子產品來緩解現實生活的挫敗感。德國最大的家電連鎖商城深諳此道,專門為這一人群設計了促銷標語:“我可一點兒都不傻?!?
實際上,在今天的德國,符合福利制度定義的窮人和中產階級在物質上的差異已經基本消失。但是,窮人和中產階級在其他方面有深刻且難以彌補的差異——稱之為“鴻溝”更準確。
2
——————————
拒絕工作的人
在德國,夫婦二人失業在家,有兩個孩子,那么,從政府那里得到的各種補貼加起來每個月有 2000 歐元,足夠維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如果父親不想吃救濟,想要出去工作自力更生,那么,至少每小時掙到 10 歐元才能達到原有吃救濟的水平。
所以,在德國下層階級那里,不值得去工作已成廣泛共識。多年失業者大有人在。長期失業,而不是貧窮,成為下層階級的顯著標志。
找工作是不是很難呢?正好相反,德國許多地方都嚴重缺乏勞動力。
由于本國的失業者舒舒服服地在家吃福利,很多企業不得不轉而從外國引入勞動力。那些德國本國的窮人,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問題。問題在于,既然失業比工作掙得更多,為什么要去工作呢?
和短期失業不同,長期失業,尤其是那種沒有后顧之憂輕輕松松的失業,對人的影響非常深刻。
對于勞動者來說,工作并不僅僅意味著獲得收入。工作還意味著榮譽感、勤奮、成功、追求效率等工作倫理。而正是這些工作倫理為人的生活創造出意義,讓人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外在形象。
對那些長期失業吃福利的人來說,按時早起、學習、努力等生活習慣都已消失。雖然衣食無憂,但他們的生活已經不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