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特色
? 最實用的工具方法;
? 最實戰的落地經驗;
? 最新潮的思路方法;
課程時間
半天
課程介紹
頂層設計——走好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之路
前言
中小企業的終極三問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要到哪里去?
一、中小企業為什么要轉型升級?
1.1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
? 外需下降,內需不足,訂單壓力凸顯;
? 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
? 銷售不暢,融資渠道堵塞,資金緊張;
? 人力資源成本持續上升;
? 研發投入與產品創新不足、節能環保責任加重;
? 風險控制能力不足;
1.2未來十年經濟環境
二、轉型失敗企業的共性
2.1轉型戰略不明
2.2團隊認識不同
2.3執行不能到位
2.4客戶大量流失
2.5部門本位主義
2.6公司內耗嚴重
2.7內部管理滯后
2.8企業文化缺失
三、轉型必先安內
安內——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3.1六大反思
? 一夜暴富
? 家天下
? 成王敗寇
? 農耕文化
? 價值觀、信仰
? 中西“二元化”
3.2中小企業常見的感到困惑的問題
? 老板特別忙,怎么辦——老板為什么這么忙?之所以忙就是企業沒有完善的管理規則,沒有建立起規范化的管理體系。
? 遇到重要問題時如何決策——是開會研究討論?還是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進行表決?或者是通過一些科學的辦法進行決策?
? 合理組織結構是什么——怎樣建立合理組織結構?
? 集權好?還是放權好——權利都集中在自己手里確實太累,那么把權利放給別人還真不放心。
? 人力資源開發問題——我企業小,怎樣尋找和留住人才。
? 薪酬管理問題——如何給一個合適的薪酬額度。
? 績效考核問題——如何考核業績。給了你這么多工資,你到底給做了多少事情,到底給企業做了什么貢獻,就是如何考核部下的業績,這是績效考核的問題。
3.3企業轉型發展的三個階段
經驗管理——科學管理——現代管理
老老實實地由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軌,在這條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必須把歐美企業所有”泰勒“革命時期的技術基礎及管理基礎夯實,再撒上一把土,再夯實!
3.4轉變思路和理念
企業家作為“領頭羊”,必須革自己的命,盡快完成自身思維模式的轉變:必須系統性思考,要用“從后往前看”的全新方式進行頂層設計。
3.5企業經營的“道、法、術、器”四個層面
商業模式就是“道”,是商道的最高境界。如果企業總是沉湎在“法、術、器”里找出路的話,就會像爬山一樣,總在山腳、山腰打轉轉,很難直達山巔;而企業只有以商業模式——“商道”的高度,從上往下看時,就會豁然發現,通往山巔的捷徑隨處可見。企業的出路在于認知的高度,高度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四、如何開展頂層設計
4.1企業轉型的先后順序
? 頂層設計是首要步驟
? 企業家轉型是企業轉型的源動力
? 要想提高利潤,首先提高成本
? 樹立員工利益至上的企業理念
? 沒有滿意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客戶!
4.2做好戰略規劃
? 專業化
? 品牌化
? 信息化
? 把握好戰略轉型的幾個問題: a管理升級是基礎; b人力資本是保障; c產權結構改革是“瓶頸”; d 核心能力建設是關鍵 e企業文化轉型是核心;
4.3企業文化
落地的企業文化是支撐戰略的絕佳手段
五、常見的6條轉型之路
5.1從外銷到內銷
在外需減少的情況下,以外銷為主的企業正在開拓國內市場,向內銷外銷市場并舉的方式轉型。
5.2從代工到自主品牌
通過建立自主品牌,掌握市場主動權,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5.3從低端到高端
為了提高產品利潤率和增強產業話語權,企業從附加值低的產品與服務向附加值高的產品與服務、從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高端升級。
5.4從制造到服務
企業開始邁出單純的制造環節,為客戶提供制造加服務的整合解決方案。中國制造業轉型已悄然開始。根據IBM 商業研究院的數據,如今在一些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制造業中,兼有服務和制造業務的企業已達20%以上,其中美國高達58%,而97.8%的中國制造型企業仍停留在純產品生產加工階段,缺少服務業務。然而,過去幾年中國制造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正在受到產品同質化,利潤率不斷下降,經過數年來嚴峻行業競爭的洗禮,一些低端的制造企業已進入了微利時代。
(案例:海爾海底撈4S店)
5.5整合產業鏈資源
企業通過整合產業鏈的相關資源,開拓市場、增強抗風險能力。
5.6從粗放經營到精細管理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精細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風險。
? 從賺錢導向的企業轉型為愿景使命導向的企業;
? 從利益結盟導向的企業轉型為價值觀導向的企業
? 從做大導向的企業轉型為做強導向的企業;
? 從多元化企業轉型為專家品牌型的企業;
? 從粗放經營型的企業升級為精細化經營型的企業;
? 從舢板捆綁型企業升級為航母型的企業;
? 從大象型企業升級為具敏捷數字神經型的企業。
六、持續創新
6.1(產品、渠道、商業模式)創新
設計創新的商業模式
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
重塑品牌定位和價值訴求
案例:榮信文化產業——產品創新,渠道創新
6.2提升人力績效(建立責任體系)
6.3提升對外界反應能力和速度(打造預警體系)
確保領先競爭對手半步
七、回顧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