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良資歷背景
1、1983年9月—1989年7月,就讀于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
2、2000年1月—現在,師從長春趙致生先生學習中國古代數學。
3、對古文字記載的醫古文研究和學習內容的延伸,由《周易》后的古文字學范疇,延伸到商周文化斷檔前的甲骨文表達的醫古文研究范疇。重新認識了古中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發展進程以及古醫學與中國古數學的關聯關系。
4、將司天在泉理論與五運六氣理論學習內容,延伸到先天八卦知識理論體系范疇。
5、通過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研究和學習,重新認識到中國古代數學的太極、陰陽、三焦、四象、五行、六氣、七階、八卦、九宮的“九數”之學與古中醫學的屬性淵源性,是當代中醫學乃至人類整體醫學發展的唯一正確方向和途徑。
5、通過中國古代數學數理對個體與全體、分體與整體、具體與總體形成的三焦論,重新回歸古中醫學與河圖洛書、天圓地方、周天歷度遠古數學體系一體化的“端午”認識法則,走進運動抑揚、更相動薄的屬性相對論。建立了中醫學對世界、宇宙、自然認識的“三清觀”,和人類與疾病關系的生克、生死、生滅的“三生觀”。完善了古中醫知識理論體系與自然和諧的科學理念和認識方法。
6、在臨證方面,以中國古代數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為基礎,使“辨證論治”、“治病務求于本”走進“道法自然”。在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的基礎內容之外,本人還多了一項與患者共同識癥,與患者共同探索疾病癥狀的來源之根,讓患者從理念上接受正確的中醫治療方法,使醫患者之間形成一個共識、共施的同心合力戰勝疾病的特殊局面。在“拯黎元于仁壽”的整體醫療觀下,用平常方,平常理,平常之藥,醫治非常之恙,非常之疾,非常之病,與患者共施仁術。行醫的原則是,先神通,再精通,后氣通。把氣血盈虧之法,升華為神盈虧辯證、精盈虧辯證。
因此,相繼于道,絡繹不絕。在許多現代醫學難治性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中,回歸了古中醫學的理念和方法,恢復了中醫防病治病應有的療效,廣受患者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