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華南以北的地區,氣溫下降越發明顯、綿雨不斷、日照驟減,《逸周書·時訓》中說:“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鴻雁和玄鳥(燕子)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蓄食備冬,如藏珍羞。白露節氣三侯,生動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天氣至此已轉涼,人們將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涼爽的秋天真正到來了。
自夏至節氣一陰生(陰在天氣即為寒),暑熱中便一點點萌生了寒氣,只是那時的寒氣還遠在高高的天上,地面的我們正在飽受夏天暑濕正氣的熏蒸,根本感覺不到;三伏,即金之降氣,將地面之熱,降伏而入于土內,所以地面上暑熱難耐,此時也是立秋節氣前后;此后金氣繼續斂降,地面上的熱氣漸漸被潛伏入地面以下,這時正值處暑和白露節氣,我們逐漸感覺暑熱漸退,涼意漸濃;直到秋分節氣到來,地面上下的熱氣才處于平衡狀態。 |
白露節氣,與上一個節氣:處暑相比,暑氣更少,涼意更濃,同時燥氣漸盛,養生需注意三方面:1,溫脾胃,防止涼氣傷損中陽;2,潤肺防秋燥;3,清補貼秋膘。
一,溫脾胃,護中陽
別怪我每個節氣都要提到保護脾胃,不著涼,實在是脾為后天氣血生化之源,太重要了,何況白露、秋分節氣,所應臟腑經絡在足陽明胃經,養脾胃應該是一年四季,一生一世都不能放松的工作,除非你就想選擇 no zuo;no die的生活模式。
為什么白露節氣,也要溫脾胃呢? 整個夏天,陽氣都用來生長,浮越在外,中焦脾胃是空虛的,就好比夏天的井水冰涼,因為熱能都在空氣中,所以我們要護中陽;秋季寒氣增長,逼迫陽氣下降,熱能內收,但是還未完全歸于土內,所以脾胃依舊虛弱,此時當忌過食生冷瓜果,以防傷損中陽,導致腹瀉、腹痛諸癥。 |
尊生美食
醪糟雞子湯:糯米洗凈浸泡三至四個小時,上鍋蒸透,出鍋放入干凈盆中,中間做孔,撒入酒曲,放在二十度以上,十小時以上即可出米酒。每日晨起,以一大勺醪糟,煮蛋,充為早餐。功效主治:溫中健脾,益固肺氣,開胃進食。
艾灸溫中陽
除了忌食生冷外,還可以采取艾灸中脘、神闕、足三里、脾俞、豐隆等養生保健大穴,每日每穴艾灸10-15分鐘。十五天下來,可以讓你的脾胃強壯起來。
二,潤肺防秋燥
燥氣是秋天的主氣,給人的感覺,空氣中缺少水分,北方涼燥居多,南方溫燥普遍,不管是哪種燥,如果不注意,與人體內潛伏的邪氣遙相呼應,為病多端,在人體內多會傳遍化火,導致各種不適癥狀,如咳嗽、咽干、潰瘍、大便干燥等。中醫重視預防,與其為病,不如提早預防。
預防燥氣的方法是“潤”,溫潤、涼潤,如果上火癥狀很厲害,脾胃功能尚可,就可以采用涼潤的方法;如果脾胃功能弱又愛上火,則可以在涼潤的食材里加幾片姜,能夠溫中護脾胃。那么,這個時節,有哪些適宜的潤肺食材和藥膳呢?
尊生美食
蓮藕開胃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益血益氣,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食用蓮藕生熟皆可。和糯米、蜂蜜、紅棗一起蒸,粉紅透明,軟糯清潤,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燉湯,健脾開胃、營養豐富。
藕百枇杷湯:秋季養陰,藕百相助,鮮藕100克,百合、枇杷各30克,白糖適量。將鮮藕去皮、節洗凈,切片;枇杷去皮及核,與百合同放鍋中,武火煮沸后,大火燉至爛熟,白糖調味服食。功效:可滋陰潤肺,清熱止咳。
芋頭性平,味甘、辛,入腸、胃經,具有益胃生津、寬腸通便、化痰散結、補中益氣等多種功效,非常適宜用來補虛。常食芋頭能補肝益腎、添精益髓、健胃和中,特別適宜脾胃虛弱、患腸道疾病及久病體弱的老人食用,是老人秋補的佳品。
卻病之飲
胡桃粳米粥:粳米二兩研為米碎,入鍋中加清水煮開,加入新鮮胡桃碎三十克,薏米碎二十克,補骨脂五克浸水五十毫升,文火煮一刻鐘。每日晨起服一碗。功效:補腎滋陰,助肺固表,烏發固齒。主治,腰膝疼痛,皮膚毛竅干燥,齒搖發落,須發早白,盜汗遺精,健忘。
百會中醫的溫潤食療方:杏仁2g、蔥白3g、生姜3片、陳皮3g、紅棗3個、淡豆豉3g、薏米1小把。涼燥咳嗽需用溫潤法。用常規風寒或風熱感冒顆粒效果不佳,多因沒有潤燥。此時感冒咳嗽表現為鼻咽干燥,怕冷,多有痰白偏稀。
“夜咳驗方豆豉梨”:淡豆豉(藥店有售)6g、雪梨1個。流清涕,或打呼嚕,鼻塞可以加生姜5片。痰多加上茯苓10g,肺熱用梨皮。夜里干咳用冰糖,流清涕就用紅糖。將梨切成小塊,放入鍋中,開鍋后小火煎煮10分鐘即可。代茶飲。
三,清補貼秋膘
“貼秋膘”這個概念,其實描述了秋季養收在身體上的變化,秋季的氣機能量是向下、向內的收斂,沒有了夏天的耗散,能量豐潤了皮脂,壯實了身體,人和動物,就像吹氣球一樣,肥壯了一圈。古人會在這個時候,吃些養陰的食材,目的是助養收一臂之力,借養收之勢,為自身儲備能量。
大自然中,白露節氣以后,百鳥開始蓄食備冬,如藏珍羞,古人貼秋膘也是仿生的一種行為。現代生活,肥甘厚膩貫穿四季,痰飲內熱很多見,這個節氣,可以不再假借“貼秋膘”之名,飽口腹之欲,而是應該專注在早睡早起,減少消耗上,讓身體進入收斂的模式。在飲食上,可以考慮吃些清補的食物,如山藥、芋頭、小米粥、蘿卜、藕粉、杏仁等,不給身體造成負擔,即是補。那些啤酒、烤串、火鍋相伴夏天的人們,主動站隊,該溫暖脾胃的就去艾灸;該清火滋陰的,就啃點蘿卜、藕、梨。
所謂清補,不是說輕微的補藥叫做清補,譬如這個房間,你說墻上破了把它補一補,表面補好了,實際上里頭還是破的。不如干脆把破的清理干凈,倒是個新的局面。所以真正的補是把內在的病完全清理干凈,因為我們的生命功能自有生生不已的力量,生命自己會補助自己,這就是清補。---南懷瑾《我說參同契》 |
最后,節氣養生有地域之分,在遵循大的養生原則(秋收)前提下,還要考慮當地局域氣候,比如早晚加減衣物防秋涼這件事情,還是要根據各地的氣候隨機應變。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能提醒肌體開始收斂陽氣,對于冬之收藏陽氣有利。睡前熱水泡腳,極有斂陽之效,睡前喝點酸梅湯養陰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