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沒有怎么寫案例類的文章了,今天開始會多寫寫案例類的文章。
因為這幾天我突然想明白一個事情,就是整個MBA,EMBA的基礎架構就是各類案例分析,案例對創業者的啟發是非常大的,所以多寫各類互聯網的最新案例會很有意義。
轉到正題,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日本的最新案例。
我們都知道一般電商平臺大概有這3類:
1.類似淘寶,京東這樣的銷售實物和虛擬物品類的電商平臺。
2.類似美團網這樣的O2O電商平臺,銷售的主要是線下的服務體驗類產品。
3.類似YY教育這樣的網校教育電商平臺。
而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案例比較獨特,TimeTicket是今年7月才上線的一個日本新型的電商平臺。這個電商平臺上可以讓賣家通過平臺銷售自己的時間+技能,銷售的時間長度從30分鐘到5小時不等。賣方可以訂出自己有空的日期、金額和這段時間內可以提供的服務。購買時間的買家,可以在平臺上自由瀏覽,如果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可以向賣家申請。等到賣家同意,并且付費之后,交易就成立了。
而TimeTicket這個平臺將會從賣家訂出的金額中抽取30%,做為手續費。剩下的金額將依據賣家訂出的捐款比例,捐給公益團體。
TimeTicket上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是上面的的賣家也各個大有來頭。包括前社交網站mixiCEO朝倉佑介、GizmodoJapan總編輯等專業人士都曾在這里販賣自己的時間。由于TimeTicket的使用者較偏重于網絡和創業領域,因此最受歡迎的販售類型也是創業相關服務,然后還有商業咨詢、美食和電影。
簡單來說TimeTicket是一個C2C的電商平臺,這個平臺可以讓有技能的人在上面賣自己的時間,誰說時間不是錢,現在就有平臺幫你把時間變成錢。
其實在2010年,中國也有個類似這樣的時間出售和交易的在線平臺叫“大鵝網”,當時據說還拿到了天使投資,不過現在已經找不到這個網站的任何信息了,有可能已經關閉了。
2010年做這樣的時間交易平臺的時機可能有點過早,雖然當時有優米網拍賣史玉柱的午餐時間,淘寶上也零星有人在賣自己的時間,但是這些都很難成為規模和體系。
而到2014年的今天,在中國做一個類似這樣的時間出售和交易的電商平臺卻是最好的時機。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2014年可以說是自媒體明星元年,大量的有絕活,有技能的個人和團隊,殺入到自媒體領域,他們通過自媒體把自己的個人品牌,團隊品牌都已經做起來了,擁有了一批忠實用戶。
而這些自媒體明星都面臨著商業化的問題,如果有一個平臺能夠幫這些自明星變現,比如銷售自明星的時間+技能,只要平臺的條件夠好,同時平臺還能夠給他們帶來實際的銷量,那會有大量自明星愿意加入這個平臺。
這個類似一個滾雪球效應,有自明星加入平臺售賣自己的時間,會帶來他的粉絲關注這個平臺,關注平臺的同時又可能會購買其他自明星的時間。這樣滾動起來,這個平臺會越來越多用戶,越多用戶會帶來更多有絕活的人在上面售賣時間。
《認知盈余》的作者克萊·舍基說,美國人一年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大約2000億個小時,而這幾乎是2000個維基百科項目一年所需要的時間。如果我們將每個人的自由時間看成一個集合體,一種認知盈余,那么,這種盈余會有多大?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的自由時間始終屬于我們自己,我們可以憑自己的意愿來消費它們,創造它們和分享它們,我們可以通過積累將平庸變成卓越。
我們每個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有大量的時間,而這些時間對我們也是雞肋,但是對其他人也許就是黃金。
淘寶上就是賣具體的實物,做成了全世界第二大的互聯網公司。
而每個人的時間如果都可以用來售賣,想象力也許不會比淘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