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首先就業,而后才是創業。我們來看看那些創業的大學生都有哪幾大核心人群,一分析就明白了:
父母本身就有企業的這些大學生不叫創業,這叫學習接班能力,人家本身就是有產業;那些在大學的學霸也不會創業,人家要深造或是公費出國或是直接保送進入各科研單位;
家庭條件好的也絕大多數把孩子送到國外,還有一波是能找到國企、機關企業事、4A大公司的好工作,知名大學的學生更容易找到工作,那么最后剩下的占大多數的大學生才是創業的主力吧,而這些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
這一群被寵愛的普通家庭的普通大學生們,并不知道創業這條路的生死艱辛,很多還是為了追求創業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呢,真實的情況是什么呢?
沒有能力、沒有經驗、沒有資金、沒有人脈,甚至連創業的思維都沒有,還有人說我不愿意和別人打交道,缺少情商,請問如何創業?誰來為創業失敗而買單,最終還不是父母嗎?
年輕的大學生你們憑什么去創業?你們有啥本事?最好的方式是先打工,積累一些社會經驗再出去創業,也不晚。
很多程序上大學生去創業還不如高中不念就打工創業的這些人,因為你在大學里學的很多都用不上,而且絕大多數人也沒有好好學,還有就是專業不對口,人家高中畢業就開始打工創業,在社會上混有很多真實的實戰感受,這些大學生根本沒有這些人能吃苦和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