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案的時候,需要不斷問自己:我想讓用戶覺得,這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在跟他們說話?現在我要寫的文案、要發的微博,是這個人應該說的嗎?
如果你是一個賣蜂蜜的老農形象,在寫產品文案的時候,你就不應該進行恐懼營銷并且兜售這么多科學名詞。一個淳樸老農難道會動不動嚇唬人?
同樣,如果你運營一個有著“專業”、“極客”形象的“技術工程師微博”,你就不應該整天發段子逗笑并且說“么么噠”。一個技術極客竟然會說么么噠?
當用戶看到你的文案,或者看到你的微信微博的時候,心中自然會暗含一個人在跟他們說話,每個品牌應該塑造的性格不一樣,自然說的話也不一樣。
這就意味著:你并不是在表達自己最想表達的觀點(那是藝術家的事情),而是表達最需要被表達的觀點。你并不是在展示自我,而是扮演最需要被扮演的人。
同樣是評價新聞“父母不買名牌,某大學生拒絕上學”,“高貴成熟穩重男”奔馳可能會說: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而“自信勵志女”潘婷可能會說:
“美麗,不是你的枷鎖。”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品牌忘記了規劃人格。
所有的微博都是“么么噠”和“無節操”,人格都是——90后逗逼親切小編。
所有的產品文案都是“最新XX技術”“顛覆性科技”,人格都是——賣弄參數的技術專家。
如果我想買一部40W的商務車,我希望看到的文案,是一個高貴紳士在跟我對話,而不是90后逗逼小編。
如果我想買一個好看的杯子,我希望是一個“懂時尚的設計師”在跟我對話,而不是一個“賣弄參數的技術專家”。
所以,不論你自己的性格到底是“逗逼小編”還是“技術專家”,你在幫不同人寫文案的時候,就要先人格分裂——扮演需要被扮演的性格,而不是直接把你的直覺語言表達出來。
那么,有哪些品牌人格可以被你使用,去規劃你的新媒體互動、產品文案等一切營銷方式呢?
借用人格問卷,運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得到了消費者感知最明顯的5個人格維度:這些維度解釋了許多成功的大眾流行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人格印象。后續的眾多學者,在這個基礎上開發了18個品牌個性層面和對應的細分人格描述:
真誠sincerity:務實的、誠實的、健康的、愉悅的
刺激excitement:大膽的、活潑的、有想象力的、現代感的
能力competence:可靠的、聰明的、成功的、負責任的
精致sophistication:高貴的、迷人的、精致的、平和的
強韌ruggedness:戶外的,強壯的
在規劃品牌或者寫文案前,你需要問自己:我規劃的品牌,到底屬于什么人格?這種人格的人,會說什么話?
寫文案,別忘了品牌性格。
我想讓讀者覺得,這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在跟對方對話?
而你要做的,是扮演品牌性格的代表的人跟讀者說話,而不是說自己最想說的話。
如果你代表奔馳發文案,那么你可能不是一個90后逗逼小編,而是一個成熟穩重的男人。
1,品牌人格和個人人格有相似性,但也有不同。
比如,一般來說,品牌人格最好更加極端和鮮明,而個人人格則經常更加模糊和平均。
2,一個品牌可能擁有多重人格
比如既有強壯有力,又有技術感。但是要注意:不能互相沖突,也不能每天都變。
3,品牌人格存在于你消費者的心中,而不只是你的規劃中
品牌人格是你的規劃和消費者實際感知的共同產物,并不是說你規劃了一個人格,消費者就一定按照你說的去以為。不同消費者對你的實際感知不同。(也有可能有的消費者就覺得本田是平和的人格呢)
而營銷和文案能做的,就是不斷影響消費者的感知,不斷強化一個優勢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