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的技術支撐
10年一代,5G開啟移動通信新紀元,作為80年代最后一年出生的我,剛好經歷了通信技術從1G到5G的迭代過程,上初中時大哥大絕對是土豪標配,上高中時小靈通開始風靡,上大學時手機可以上網,畢業工作十年內手機看視頻很方便,如今2020年是5G技術的落地之年。
如下圖所示,5G具有高速率、大帶寬、低能耗、低時延、分布式、自適應、泛在互聯等技術優點,因此被廣泛應用在需要“增強移動寬帶”、“海量機器類通信”、“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三大應用場景。
5G的傳輸速率大致是4G的100倍甚至更多,連接數密度是4G的10倍以上,但空口時延卻是4G的1/5。
在汽車駕駛過程中,前一輛車和后一輛車的反應時延超過40毫秒,車禍的發生就難以避免。4G的時延差不多在50毫秒,而5G的時延則在10毫秒左右。因此,無人駕駛需要5G作為支撐,才能更好地避免車禍等事故的發生。
5G的主要應用場景
5G的自適應和分布式等特點,讓5G技術可以根據場景的需求進行自適應配置和傳輸。例如,在密集的寫字樓、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應用場景,5G的eMBB技術能夠很好地滿足“連續廣域覆蓋”和“熱點高容量”的場景要求。
而在智慧交通、無人駕駛等場景,5G的URLLC技術則能很好地滿足“低時延高可靠”的場景要求。同樣在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應用場景,5G的mMTC技術則很好地滿足了“低功耗大連接”的場景要求。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下面這張圖則系統地描述了5G技術的三大特征在“智能應用”、“超炫內容”、“超強鏈接”三個維度的20個重點領域的具體應用。毫不夸張地說,5G已經滲透到我們工作、生活、社會的方方面面。
5G技術應用落地的關鍵
5G技術的全面應用落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支撐和協同,其中最為關鍵的四方面是技術標準、運營設備、芯片生產、部署能力。
如下圖,截至目前全球5G標準共49項,其中中國占了21項,幾乎是半壁江山,中國移動有10項全球5G標準,華為公司有8項全球5G標準,這是中國企業這么多年勵精圖治的結果。
全球5G運營設備生產廠商華為和中興雙雄競技,尤其是華為早已在這一領域獨領風騷若干年;再看部署能力,中國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數十年的競合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其5G部署能力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然而,在芯片生產方面,中國還落后很多,也是容易被美國“卡脖子”的地方。芯片生產制造需要用到的設備共可以分為八大類,分別是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光刻設備,前道檢測設備、拋光設備、離子注入設備,清洗設備以及擴散設備。
在這8大工序中 ,刻蝕、薄膜沉積和光刻,被譽為整個制造過程中的3大核心工藝,是賦予半導體芯片計算性能的重要過程,因此支持該工藝的頂尖設備,就特別重要,但在這三個設備領域上,如今國外和國產設備的差距卻十分明顯。例如,國外最先進的光刻機能達到5nm的制程,而國產光刻機的制程還在14nm左右。
因此,中國要想在5G、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徹底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還需要相當長時間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創新,但我們堅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