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從宏大的網絡空間治理、共同體,到微小的掃碼租車、互聯網醫院和茶館,多國政要和機構出席,中國最頂尖的互聯網公司領軍人物、風投大佬,也都齊聚烏鎮,一時之間,烏鎮幸運地成為了中國互聯網影響力的新秀場。“互聯網+”“寬帶中國”“雙創”是大佬們口中熱議的關鍵詞。其實早在2015年兩會期間,“互聯網+”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之后,就在各個領域遍地開花。烏鎮峰會前夕,工信部正式出臺了“互聯網+”3年行動計劃,“互聯網+”制造業、“互聯網+”小微企業,則是戰略實施重點
隨著全球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經超越工具,成為一種能力,與各行各業結合之后能夠賦予后者以新的力量,錯失互聯網的這種能力,就如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拒絕使用電力。“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滲透融合,可以逐步從替代走向創新和優化,打破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壁壘,從而形成更多低成本、開放創新、公開透明、精準個性化定制的新型產業與服務,更好地實現以人為本。中國的互聯網處在由桌面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互聯網+”實現彎道超車在這10年內是可預期的。
桌面時代的互聯網
1995年,網景和微軟的瀏覽器之爭開始,互聯網行業從IT行業獨立出來,已發展了20年時間,互聯網進化史的本質就是網絡和人的關系進化史,表現方式在流量上。那么,流量的本質是什么?就是人。人本身就是渠道和流量。互聯網講入口論,入口之爭本質是通過網絡聚集人的戰爭。
互聯網流量已經演變到第四代,第一代是瀏覽器工具之爭;第二代是雅虎利用華爾街的資本和完全免費的方式建立了信息門戶;第三代是因為信息量太大,目錄分類方式無法滿足人對信息查詢的需求,所以基于關鍵詞的搜索崛起,2002年開始谷歌時代到來;現在互聯網進入第四代,就是移動社交和觸發體驗,智能手機出現,我們稱之為移動時代。
互聯網從桌面時代進入移動時代,這個時代的主要歷史使命在于它使互聯網從一個行業變成了一種思維,讓傳統行業融入互聯網來改造自己的傳統商業模式。于是,桌面時代的互聯網開始進入移動時代的“互聯網+”。
劉華鵬老師在蒲城縣銀行業協會講授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為什么能夠崛起
桌面時代互聯網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電腦與人的關系并不是完全一一對應的,所以桌面對“人”的理解,只能精準到具體某一臺電腦,并不能真正精準到具體的“人”,這就是移動時代“互聯網+”崛起的原因。
目前常見的上網終端是智能手機,手機就是很個性化的工具,因而移動互聯網對用戶行為的把握也就更加精準,真正細化到了個體的程度。手機是隨身攜帶的,又可以鎖定個體用戶的地理位置,這使移動互聯網具備桌面互聯網所沒有的優勢——就是用戶所有的運動軌跡,都會被詳細地記錄下來。這就給了互聯網服務商更多分析你的線索,也給了商家更多接觸你的機會。
由于人是社會化動物,移動互聯網不僅能掌握個人的地理位置,還能基于網絡社交了解你的社會圈子,所以移動互聯網對“人”的鎖定,進入了時空和社交的雙重定位模式。
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不僅僅可以了解用戶的喜好、屬性和價值取向,還可以知道用戶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需求是什么,用什么營銷手段,在什么時候、在哪里能夠把商品(或服務)最有效地傳遞給用戶。
這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商業模式。
爭奪入口的戰爭
當桌面時代互聯網進入移動時代“互聯網+”,整個建立在桌面時代互聯網基礎上的商業模式面臨重構,而“入口的隨處可得”(或者說入口的多元化)恰恰是這次變革的爆發點。
很多人說互聯網很公平很偉大,很具有摧毀性,其實我們看一下這10年來《福布斯》中國企業排行榜,前幾名互聯網企業的排名沒變過,就那幾個互聯網老大(幾大門戶、BAT、網游巨頭等),相比其他產業,例如傳統地產商、制藥廠,這些產業的老大在《福布斯》排行榜上的排名變化很大,要么很快消失,要么很快起來。問題究竟在哪里?就是在桌面時代,互聯網企業集中在渠道入口的布局上。
渠道入口是桌面時代互聯網最重要的商業模式,入口就是一道“門”,此門可以讓用戶進入虛擬的數字世界。因此在門口聚集流量,流量帶來用戶。所以桌面時代互聯網形成的數字世界巨頭的本質是掌握渠道入口能力,當然渠道入口的技術在這15年至少有3次大變化,分別是瀏覽器工具模式(微軟)、信息門戶模式(雅虎)和關鍵詞搜索模式(谷歌)。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桌面時代就是學美國模式,比如三大門戶網站學雅虎,百度學谷歌,阿里學亞馬遜和eBay,騰訊全山寨。從這個角度來講,周鴻祎的360還是有中國式的互聯網創新,安全桌面居然也能成入口。
線上線下互動創造新活力
當桌面時代互聯網進入移動時代“互聯網+”,按照思維慣性,桌面互聯的商業模式移植過來即可,所以一開始也是在玩渠道入口。因為桌面互聯模式下擁有上億用戶,傳統想法認為隨便在互聯網開發個應用,比如郵箱、門戶、網游等肯定能賺錢,但是當你把這些模式移植到移動互聯網,就發現不對了,正因如此,“互聯網+”才被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關注。如果對的話,那中移動早成功了,它最早有7億手機用戶,但恰恰移動互聯網革了全世界運營商的命。同樣,移動互聯網如果像桌面互聯網這么容易被顛覆的話,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BAT把互聯網渠道入口到搬到移動互聯網不就行了嗎?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還遠沒有到蓋棺定論的時候。
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在桌面時代,形成了渠道入口“中心化”特點,在移動時代,出現了去中心化,并成為基礎設施,導致新的入口論更關注不確定性和多元性,而內容本身和用戶體驗在這個時代成了主流,在這樣的變化中,用戶利用移動終端在虛擬互聯網數字世界和現實物理世界之間的互動論,取代了桌面時代互聯網入口論,成為新的商業變化。這種互動,就是O2O,就是李克強總理講的“網上網下互動創造新活力”,這種互聯網數字世界和現實物理世界之間互動的思維,這就是“互聯網+”思維。
從互聯網思維到“互聯網+”思維
有一個叫“互聯網思維”的詞在這幾年非常盛行。可到底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又有誰說得清?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免費,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快,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口碑,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快速迭代,還有人說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就是用戶體驗至上。諸如此類,好比盲人摸象。
細細琢磨,其實關于互聯網思維的每個說法都很難站住腳。黃太吉和雕爺牛腩的快速火爆只是互聯網思維造就的嗎?他們與眾不同的是營銷打法,這些打法恰巧利用了互聯網這個工具而已。這樣的做法能火多久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畢竟,做生意是要計算成本和收入的,好生意是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那些迷信“營銷就是噱頭、有噱頭豬都會飛”的品牌,很多都惹上互聯網的壞毛病——火得快、被人們忘記得也快,像一陣風吹過。這陣子,意氣風發的互聯網行業的人,叫嚷著用互聯網思維顛覆傳統行業,這使不少傳統行業的人也為自己沒有互聯網思維而慌了神。
所謂思維顛覆,一定是新思維顛覆了舊思維。互聯網思維的對應面是什么?我把它定義為工業思維,那么互聯網思維是不是真的顛覆了工業思維呢?
就目前而言,互聯網思維的確改變了很多傳統的商業模式,但滿足消費者需求最根本的是產品,也就是制造商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說互聯網企業代表互聯網思維,制造商代表工業思維,那互聯網目前最偉大的顛覆是改變和加速了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供應鏈機制,還沒出現對于產品制造本身的巨大顛覆。
我們來看看,有沒有純互聯網公司可能成為制造業大佬,比如未來幾年谷歌收購特斯拉,在汽車制造領域擊敗寶馬和奔馳?當然這是值得期待的,但有沒有原制造企業成為互聯網大佬的案例?2007年已經出現,一直被互聯網人熱炒的蘋果公司!一個中東穆斯林后代在西方競爭環境中通過東方禪學思維感悟,將一個生產電腦的制造商變成全世界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
所以不存在互聯網思維顛覆工業思維的說法,本質是工業思維和互聯網思維融合,使互聯網社會的到來變成了趨勢,那么這兩種思維在組織行為上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眼里,互聯網思維本質是追求自由的個性獨特性,工業思維本質是追求平等的個性從眾性,以前物理世界太小,人心太大,個性獨特性和個性從眾性幾千年以來都在矛盾和糾結中,而互聯網20年的發展,呈現了一個無邊無際的數字世界,由于數字世界越來越逼近時空不受限和資源不損耗,個性獨特性在數字世界聚集,而作為人的實體受制于物理世界,時空受限和資源損耗明顯,因此個性從眾性在物理世界落地。
個人在數字世界聚集的個性形成社群,是個人行為的意識,而在物理世界落地的從眾性,利用體驗強化親切感,是個人行為的觸發點,這就是移動時代“互聯網+”所帶來的基于信息對稱的時代,在一個物理世界擠不下的人心可以在兩個世界自由互動和體驗了!
所以,比互聯網思維更重要的,是數字世界(互聯網)和物理世界互動的“互聯網+”思維,也就是線上(虛)線下(實)互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