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新常態和適應新常態。
究竟什么叫新常態?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不做違背經濟規律的事情。我們都知道經濟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我們不能夠突破這個規律,違背這個規律。前幾年我們熱衷的高速增長,實際上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因為實踐已經證明,高速增長會帶來五個重要的弊端:
第一個弊端,資源過渡消耗。
第二個弊端,生態破壞。
第三個弊端,產能過剩。
第四個弊端,低效率。
第五個弊端,錯過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科技創新的大好時機。
2008年國際上發生了金融危機,在這個過程中,許多發達的西方國家,比如說美國、德國、日本都在抓緊技術創新,而我們錯過了這個機會,我們這個時候仍然要大力追求GDP的增長,這樣我們在結構調整、經濟方式、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技術創新方面感到錯過了時機。我們再進一步考察,適應新常態是怎么適應呢?首先要適應中高速增長,而不要再走過去的追求GDP的增長、超高速。因為“超高速”不符合經濟規律,經濟越發展、基數越大,每增長1%他所代表的內涵、內容遠遠超過了過去GDP低的時候。這種情況怎么能持續下去呢?在這里我們應該認識到,適應新常態就是要適應結構的不斷調整,經濟方式的逐步轉變,因為我們是走向市場化,這里一定要由市場規律來決定。
在這里我們還應該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距離世界是有距離的,國際上只承認最優,不承認次優,次優可以考慮第二套方案,但是在競爭的過程中,產品責任最優。我們距離有很長的路,我們就很難說我們的經濟進入到新常態。
第二個問題,第三產業產值突破的GDP51%的意義。
今年第三季度結束的時候,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國的經濟現狀,到了第三季度結束的時候,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又有重大意義的是,第三產業的產值達到了51%,從世界經濟增長來說,實際上是分成三個階段,人類的歷史最早普列、采集過去以后,農業社會對中國產業包括農業、畜牧業、漁業,那個時候產值中,農業是占第一位的,第一產業占第一位。接著逐步發展工業,以較高的速度增長,進入到工業化階段。
工業化階段第二產業占最主要的地位,工業化以后逐步在一些發達國家中先開始,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后工業化階段。在后工業化階段的時候,應該說是第三產業占了重要的地位。今天,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一般要占到60%到70%,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的第三產業產值到了51%,這是中國轉向后工業化時期的開始。轉向后工業化時期實際上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經濟的變化,第二產業為主的時代,經濟增長是可以上去的,不一定上到那么高,但各種情況不一樣。到了第三產業占優勢的時代,西方發達國家能維持3%,頂多4%,他們認為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很多國家還停留在3%以下,所以中國在這個階段應該注意到,關鍵還是在結構調整,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不再我們剛才所說的,要追求數量性的擴張,結構調整在這里應該講一個情況,他比總量要重要,1840年,中國和英國發生了鴉片戰爭,當時中國的GDP是全世界第一,比英國多多了,可是結構不一樣,英國1770年就已經開始了工業化,到鴉片戰爭的時候工業化進行了70年。英國的GDP首先是鋼鐵、機械制造、蒸汽機、鐵路建設,英國棉紡織品是用機器紡織,打到世界。而中國的GDP雖然大,但以農業為主,農產品為主,還加上少數的手工藝品,中國的棉布生產是手工制造的。
中國向英國出口茶葉、絲綢、瓷器、桐油、豬鬃,而英國向外出口的主要是西歐大陸,出口的產品是蒸汽機、鋼鐵,結構方面表明了比總量更說明問題,因為英國的產品結構,重新組合以后,他是站在技術進步的前列。另一個重要的結構,大家容易忘記的是人類資本的結構。中國那個時候號稱4萬萬人,英國那個時候才一兩千萬人左右,論人力資源的數量遠遠超過他。英國小學已經普及了,英國當時還創辦了很多中學,也新建了一些大學,每年培養出大量的科學研究人員、工程師,經濟管理人員,金融方面的專業人員,而中國鴉片戰爭的時候是什么樣子?農民絕大多數是文盲,婦女絕大多數是文盲,少數讀書人讀的是四書五經為了考科舉,中國有幾個人懂近代的科學技術,有幾個人懂現代的經濟管理,幾個人懂現代的金融?所以結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不調整結構實際上我們是跟不上的。
我們總量超過了日本,我們做世界總量的第二位,但在結構上和日本還有差距,日本的高新技術產業占整個工業中是多大的位置?日本的人口當中大學畢業的,有熟練技術的又占多大的比重?所以這就表明,我們當前在新常態下,在中高速增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把結構調整放在重要的位置。第三產業占了主要地位,對中國來說這是什么呢?這只是進入后工業化時期開始,這句話很重要,我們要發展第三產業,表明我們要繼續向后工業化推進,但這是初步、開始,工業化任務并沒有完。
第三個問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繼續推進工業化并重,這是我們當前重要的。
為什么并重?因為中國并沒有實現工業化。一個國家實現工業化主要看什么?主要是看高端的、成套裝備的制造能力,高端的成套裝備生產在經濟中應該占據突出地位,中國離這個距離還遠。我們強調繼續實現工業化,正是要把中國經濟推上新臺階,不能因為我們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就認為工業化已經實現了,工業化還沒有實現,因為高端成套設備制造在中國還不如西方的發達國家。這對地區組織經濟工作的人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在這個過程中,第三產業也要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靠什么呢?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靠消費者,消費者有兩條,第一條是消費者有足夠的收入,這樣才能擴大消費,這就叫做消費能力,西方國家的人均收入高,所以他的消費能力比我們多,我們現在人均的收入還在世界上處在后面,至少是中后,但是要發展的話,消費能力是最重要的。二是要有消費意愿,有消費能力沒有消費的意愿也不行,我有錢就存了,我有錢也不買東西,這就要靠怎么讓消費者有收入了,愿意購買。而愿意購買非常重要的是愿意在國內購買,跑到國外買對中國的經濟影響沒有太大。
我講講最近我在河北進行調研的時候,被一批企業家圍住了,讓我講幾句話,那個時候正在開其他的會。很簡單我講了四句話,我講得很慢:
1、讓產品更個性化。什么叫讓產品個性化?就是要根據消費者的習慣、愛好,要個性化,他喜歡買的、愿意買的。我們在北京市幾個大商場調研的時候就發現,商場里的商品很多,但是顧客并不多。后來我們和負責的經理談,他說,他們都網上購買不在我這兒來買了。這是理由但不是主要的。因為在英國的商店里,網購不影響最有名的幾家大百貨公司。為什么呢?他有新產品陳列,進那些地方的人,很多是家庭婦女,家庭婦女不習慣在網上購買,除非家里必要的東西,她一般愿意逛商店,她認為是一種享受,看了那么多時裝,手摸一下什么樣的料,她看完了至少是一種享受,他可以選擇買,也可以多看幾家以后再選擇買,所以要讓產品個性化。中國就不一樣了,現在每個人回家把家里的柜子打開,把家里的箱子打開,裝的衣服都是新衣服,只穿過幾次,為什么不穿了?色彩和現在也不太協調了,花式也過時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你沒有吸引他的新產品,他就不買。這種情況下一定要產品的個性化。
前幾年中國的顧客到日本旅游帶回來的是電飯鍋、馬桶蓋。今年夏天我有的學生家長到日本,他說現在去日本的中國游客搶購的是書包,書包有什么搶購?他們說書包有日本的特色。里面有定位裝置,家長在家里隨時可以知道孩子在什么地方。二是他是防摔倒的設置,路滑、下雨,小孩向后倒,書包馬上張開,頭包住以免受傷。三是下雨天可以當雨傘用,掉到水里當救生圈用。這些中國企業家不是不能做到,書包里裝一個定位裝置有什么難?很多時候是產品個性化,讓人家知道這樣才行。
2、讓服務業更加人性化。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是占重要地位的,但是我們知道,服務業在未來的時間將越來越重要,無論是傳統服務業,無論是現代服務業,無論是餐飲業等等,都屬于一種服務。但它一定要人性化,擺個面孔在那兒,愛買不買,這樣的情況下人家就不來了。所以讓產品更個性化,讓服務業更人性化,這是我們創造市場、創造新產品銷路的重要方面。
3、把品牌打到國外。中國的制造業很多是國內有名的,在國際上沒有名。最近中國品牌協會做過一次調查,調查什么呢?就問外商,你把你所熟悉的中國制造業品牌填在表上。結果拿來看到最多的是茅臺酒。中國其他的制造業他們都不知道有什么品牌,茅臺酒是因為過去歷史悠久、傳播得廣,廣告做到國外去他才知道,其他的他們都不知道。所以一定要把品牌打到國際市場,將來的競爭表面上是產品的競爭,實際上是名牌的競爭,名牌是靠技術創新,不斷創新而維持住的。
4、把顧客留在國內。這不僅是企業本身的問題,而且和國家外國產品進口的關稅有關系。很多人說到國外買同樣的產品更便宜,而且到國外買假貨。到國外旅游人不斷增多,在國外消費量也大。有一種不太普遍的學者估計,每年大概是1萬億人民幣是在國外消費掉的。
和他們講四句話是:讓產品更個性化、讓服務業更人性化、把品牌打到國外、把顧客留在國內,這可能對深圳的企業家也有所啟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應該看到一點,要有壯士斷臂的決心和行動,我們一定要背水一戰把中國的制造業搞上去,把中國的產品質量搞上去,這是對的。但是光有決心不行,一定要有行動。該關的關,該停的停,該重組的重組,要下這樣的決心。這里面既包括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希望,也有對民營企業轉型的希望。關于這一點我到下面再講。
第四個問題,中國應該注意到,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需要改革和轉型。
國有企業大家都講了,轉型、改革分兩個層次,學者的討論基本上是兩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層次是什么問題呢?就是國有資本的管理。國有資本的管理專門成立國有資本、基金公司也好、投資公司也好、運行公司也好。高層只管資本,資本怎么運行他管,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國有企業第二個層次的改革是在企業。第一個層次的改革是在整個指導思想的變化,國有資本管理機構管的是資本而不是企業,企業是第二層次的問題。資本要用活,國有資本有多少?現在這個方式下產生這么多效率,重新配置效率大大的增加,豈不是國有資本在增值嗎?這樣的觀點來看,很多問題就通了。
國有企業第二層次怎么改?讓國有企業獨立經營,你是我的投資者,你派董事組成董事會以后服從董事會的決議,所以行業不同,股權的比例不可能一樣。在中國來說,今天國家管資本,讓資本變活,產生資源配置效率,這是上層的改革。下層的改革是國有企業股份制,根據投資情況組成了董事會,因為行業不同,國家控股的大小是不一樣的。有的國有企業國家控股多一點,有的國企國家控股少一點,這是根據情況來定的。主要的獨立經營,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包括股東會要起作用,董事會要起作用,還要有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在全世界企業發展過程中都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因為原來都是家族企業,家族企業最后到了第二代,能不能維持?還可以。到了第三代,企業能不能再這樣下去?一定要看職業經理人制度是否產生,職業經理人有一個供給方和需求方,雙方才能取得協調,這樣的話管理效率就提高了。
后來,逐漸演變為一個趨勢,就是職業經理人市場。現在中國還沒有職業經理人市場。因為職業經理人過去都是有經歷的,在社會上是有影響、有地位的人。他們是不可能像一般的工作者拿一個自己的簡歷到處上門走,一般不會有這個現象。所以這需要有職業經理人的建設或是獵頭公司,或者是叫企業咨詢公司。跟他去登記,他幫你去找、他幫你去談。
還有一個問題,民營企業同樣需要轉型。我在廣東調查民營企業,在汕頭、潮州做過調查,有的企業感到產權是不清。產權不清問題是父親死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在父親經營的時候出過力,父親死了產權怎么分?當時沒有分,都是總的。要分的話誰出力多少沒記錄,所以爭得不可開交。民營企業的轉型必須產權清楚,過去對家族是清楚的,對家庭成員是含糊的,矛盾就出在家屬、成員爭奪產權,這樣的企業還能搞好嗎?每天處于內亂中。所以民營企業第一條先得根據家族成員的情況,誰出過多少力氣,在這個上面要清清楚楚。第二是早日選定接班人,中國無非兩個辦法選接班人,一個辦法就是從賢,誰最賢我挑誰;二是親,誰跟我最親,三個兒子中我最喜歡哪個兒子我就選誰。這都是有毛病的。
正確的做法是親中選賢,親中選最賢的,如果要選親,賢中選親,賢當中誰和我最親,這都不行問題,維持一段還要出問題。最后也是職業經理人制度。職業經理人可以經過考察、推薦、試用,最后職業經理人轉化為合股人,企業就延續下去了,這都是國外的一些經驗,對我們來說很多地方可以做參考。
中國有中國的國情,廣東有廣東的省情,深圳有深圳的市情,究竟在什么樣的程度上做?先別著急,先把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形成,這樣就能適應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也適應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
劉華鵬老師在清華大學洛陽總裁班講授互聯網+營銷模式建設
第五個問題,在中國看到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
中國的經濟如果要保持中高速的增長,一二三產業一定要協調發展。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不發展,全世界誰供應得起這么多人消耗這么多糧食?如果中國糧食欠收,中國糧食價格猛漲,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供應得起這么多人口。中國的農產品價格高,外國的農產品是不斷的進來,中國能不能讓農業進一步發展?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二是工業,工業剛才已經講過了,工業中是什么問題?工業中主要是制造業,特別是高端的制造業,高端成套設備的制造業應該加以快速發展,不然我們始終是世界的制造中心,但不是高端的。而且創造是西方的。制造業要認識到自己的壓力,壓力在哪兒?中低端的產品成本不如東南亞,高端的產品技術不如西方發達國家,這就是壓力。所以說第二產業也一定要搞好,要協調發展。
三是第三產業要繼續發展,剛才講過商業、零售、消費、服務業都需要進一步發展,這里有兩個問題我們需要討論的。怎么來讓農民脫貧?我們得從經濟理論來分析,從經濟理論分析,資本分三類,一類叫做物質資本,第二類叫人力資本,第三類叫社會資本。先把這三種資本的定義做一個解釋,什么是物質資本?通常所說的貨幣投入轉化為生產資料,這叫物質資本,比如說廠房、設備、原材料等等,這叫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體現在人身上的知識、技術、經驗和智慧,這是人力資本。三是社會資本,這里用的是經濟學概念上的社會資本,不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民間資本,現在把社會資本蘊藏在民間,這是一種理解,這里所說的經濟學上的社會資本就是人際關系,或者叫人緣。廣東人、福建人下南洋,最早是去他什么資本都沒有,但是我有社會資本,我有同鄉在那里、同學在那里,這就去了。
闖西歐也是,浙江溫州去西歐,靠的是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人際關系、人緣,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是有信用,不講信用去了人家發現你這個人不怎么樣,不講信用的,和你斷絕來往了,社會資本就沒了。三種資本的結合,財富的創造由此開始。
第六個問題,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只有進行時沒有終點。
我們一定要設法讓更多的人能夠參加到創業、創新的潮流,今年的情況正在變化,今后會發展成什么樣我們很難講,比如說現在已經出現一些新的創業者根本就不用上班,也沒有企業,就在自己家里定合同,按合同完成任務,收入也增加了,而且可以選擇留下知識將來創業用,這是一種新的情況。
鼓勵一般的回鄉農民三個清單是現在推行的,三個清單就是簡政放權,這個非常重要。第一個清單是負面清單。規定了什么行業不能進去,什么行業限制進入,不在被禁止的行業,不在被限制的行業都可以做,這個就觸及底線了,不然都可以做,這是負面清單。
第二個清單叫做權利清單。權利清單就是法律沒有授給你的不能做,法律授給你才能做,不然政府就違法的,政府是違法的,因為法律沒有授權給你,這就可以制止亂作為,亂作為就是法律沒允許你這么做,沒授權給你。
第三個清單叫做責任清單。責任清單就包括政府、政府下屬的部門,在執法、執政的時候必須按程序辦,必須按規定的日期批,這就可以制止亂作為和不作為。
這三個清單對我們下一步創業是重要的,結構調整通過不斷新企業的出現,第三產業有沒有大量的個人從事服務工作,服務性的企業?這就便于開展了。這里有一個概念需要向大家講清楚,大家都知道,以前經常說,民營企業要合法經營。這個話不準確,要改,改成什么呢?民營企業不違法經營,這個區別在哪里呢?區別在,當你說民營企業要合法經營的時候,是自己舉證,我合這個法第幾條,那個法第幾條,舉不勝舉。民營企業違法經營有負面清單在,我沒有觸犯負面清單。所以民營企業不違法經營是對方舉證,如果真的違了可以答辯,法院來判。如果我們從觀念上做了轉變,民營企業不違法經營,這是能夠更好的促使民營企業在這里投資,在這里發展。
第七個問題,新常態下的宏觀調控。
經濟要走市場化的道路,但是宏觀經濟調控又是必須存在的,這兩個不矛盾,主要是方式要轉變。除非在緊急情況下,宏觀調控今后是注重在微調、預調、定向調。什么叫做微調?就是做輕度的調整。預調是發現問題即將來臨,預先采取一些防止措施。定向調就是結構性調整,不是大水漫灌,而是采取有的放矢,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
比如說當年需要給民營企業貸款,不是普遍的誰在哪個行業調整,定向而不是大水漫灌,這是今后宏觀調控中切忌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大搖大擺,這都是對經濟不利的。千萬不要養成宏觀調控的依賴癥,因為養成宏觀調控依賴癥就會造成市場的作用在哪兒?經濟應該是把市場調解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作為一個原則問題來看。所以在調控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做,非到緊急狀態,一般不要采取過大的措施。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也不是完全預料到一切的,因為信息畢竟是有限的,政府的信息是局部的,而公眾的信息是零碎的,零碎的信息合在一起信息量比政府大,所以這點一定要了解實際情況,這樣才行。
中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對我們來說,過去都習慣了,今后宏觀調控的方式要把政府的作用結合起來。政府的第一個作用是執法授權、依法治國。二是政府的任務是經濟保持基本穩定,宏觀調控在這個地方。另外政府的宏觀調控在某種程度上起到集中引領的作用,規劃的作用,為了使將來怎么樣走,方向在哪里都定得清楚,這樣的話,我們對宏觀調控的學習應該是經常性的。
第八個問題,新人口紅利。
現在一般都說,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用完了,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枯竭了,這話不準確,為什么不準確,舊的人口紅利的確是在用完的過程中,或是消耗的過程中。現在找勞動力,勞動力不好找,我聽很多企業家反映,熟練工人找不到,普通的工人也很難找,甚至有經濟學家預言,十年之后找不到保姆了,人家都不愿意當保姆了。舊的人口紅利的確是在消失,工資的上升這是必然,因為物價在上升。
另外這些人中,他自己兩地分居的問題沒解決。我上次在廣州吃飯碰到兩個企業家,他們到越南投資,一個是到馬來西亞投資。說兩年前去了,我說干嘛去?他說國內的工資成本越來越高,馬來西亞的工資成本便宜。他又說了一句話,講起來還是在廣州投資好。怎么說這個話?因為他們不守紀律,不聽話,喊他干什么都不干,而且懶惰,而且他們往往不跟你說就不來了,到別的企業去了。這都是舊人口紅利,舊人口紅利是符合經濟規律的,現在是怎么樣呢?要創造新人口紅利,三個來源:一是看清楚今天大量的創業、創新者將來成為中國的新人口紅利,成功率總有吧,上百萬、上千萬人在創新創業,有10%的人多少能成就點事業,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能成為大的企業家,這就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這就是新人口紅利的第一個方面。二是大量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學生,他們找工作能發揮自己的專長,將來也有可能進一步提升為熟練工人。三是農民,現在在很多地方的農民開始學家庭農場的思想,而且正在這樣做。
其中還有一點要注意到,藍領、白領工人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北京青年報》頭版頭條登了一篇報道,北京的環衛工人坐在計算邊上操作,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這些技工過去憑體力去掃馬路、清垃圾的,現在計算機指揮,正在運用機械設備在做。危險的工作由機器人去做,所以藍領和白領的界限將來會逐步消失。當人們都在計算機邊上的時候,你能說誰是白領、誰是藍領嗎?說不出來的,這個界限是在逐漸在消失,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后就沒有這個界限了,大家都在運用計算機操縱機器人,新的人口紅利會產生的,來自哪里?來自創業者、創新者,來自技術學校的畢業生,成長起來新的專業人員,也來自農民正在努力學習成為新型的農場主,這樣就可以說中國不僅將會有新的紅利,而且中國的人口多,新人口紅利數量也是驚人的。
第九個問題,當前農村的兩個突出問題。
我這次帶了政協的調研組到陜西調研,而且指定是到陜西的南部漢中市調研,漢中市遇到一個新情況,什么新情況呢?漢中市是漢江流入丹江口水庫,向北京、天津調水就從這兒出發,正因為是漢江水源在那里,所以上面下了硬命令、死命令,原有的工廠污染的全遷走,要么都關掉,不再建工廠,保證漢江水的清潔。漢江兩岸的農田不準打農藥、不準使化肥,漢中又是一個貧困縣,占比有一定的數量。怎么扶貧?怎么讓老百姓生活能過好?就要因地制宜了。
漢中市的西鄉縣我們去看了,西鄉縣把沿江、沿河兩邊的山林、丘陵和農田改成種茶樹,因為有很好的茶葉,復習茶(音),把茶樹作為他的主要的產品就變了,打工的人就回到老家,要么種茶樹,要么做茶工,茶葉要曬、要選,而且茶樹是不用使化肥也不打農藥的。漢中市的洋縣,洋縣那里有一種鳥叫朱鹮,朱鹮已經快絕種了,他建立了朱鹮保護區,現在已經繁衍到2000多只。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以朱鹮做文章發展起來。朱鹮這種鳥有一個特性,它一輩子就一個配偶,如果中途這個配偶死了,另一個終身不再找配偶。它有這樣的特性,所以打這個做文章,怎么做呢?成為新婚夫婦的結婚典禮的地方,我們到那兒看,沿著朱鹮的湖邊,都那兒照像,有穿婚紗的,有穿西服的。打這個牌把旅游業發展起來了。留壩縣也歸漢中,留壩縣有張良廟,這個地方是紀念張良的。到這個地方一看,整個的宣傳都是楚漢戰爭,韓信帶著兵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進西安,楚漢兩國之爭,張良廟也是旅游集中的地方。勉縣有一座山叫做定軍山,諸葛亮死了就埋在那兒,有武侯寺、武侯祠,這完全是可以因地制宜脫貧的。
當地的市長、當地的縣長先后向我匯報,現在農村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全國幾千萬民工,兩億多出來的人,其中有幾千萬人是夫婦兩地分居的:兩個人一起打工但不在一個縣,不在一個地方。還有女的在家里,正因為如此,夫婦長期分居不在一起,所以社會問題多,經常發生兇殺的,動不動懷疑自己的妻子有外遇,氣起來把丈母娘、老丈人一家都殺了。這個問題,打工地要注意打工者不要分居。
二是現在農村現在一個陋習影響越來越大,什么陋習呢?送份子錢、送紅包,同村的人婚喪嫁娶都得送。以前三塊、五塊就行了,后來提到五十、一百,現在都一百以上了,一個村子里的人哪家沒有這些事?都要送,所以負擔不了,甚至告訴我,外出深圳打工的陜西漢中的民工春節不回家,春節過了悄悄回家,為什么?怕送紅包。一年就賺這么點錢,送紅包都送完了。這種情況反映上去了。
第十個問題,發揮第三種調節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市場調節是第一種調節,政府調節是第二種調節,那就要問了,有沒有第三種調節?肯定有,怎么說有呢?因為市場的出現不過是幾千年的事情,幾千年前就有商品交換,公司解體的時候部落之間開始交換,所以市場不過幾千年前的事情。政府調節,政府有國家以后才有政府,那就更晚了。請問人類社會存在了多少年?少說有幾萬年了吧,幾萬年的生活中,市場幾千年前才有,政府調節更晚,在漫長的歲月中什么力量在調節?人類社會在調節,人類社會不僅存在了,而且后代都繁衍了,是道德力量的調節。
即使在市場形成以后,政府建立以后,這些大動亂的年代里,大動亂的年代里,市場是癱瘓的,政府是失靈的,人類社會繼續延續,靠什么在調節,市場沒有了、亂了,政府也亂了,是道德力量在調節。我們可以這么說,有市場、有政府以后,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下,道德力量調節是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把這點要認識得很清楚,道德調節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調節,沒有文化調節那是不行的。道德調節首先是自律,自律是自己對自己文化、道德的約束,互相幫助也是一種民間的傳統,也體現著道德力量的調節。
這里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我們都在談效率,效率有兩個基礎,效率的一個基礎是物質技術基礎,物質技術基礎就是這樣的意思,要有一定的物質技術,沒有物質技術是不可能有效率的,這是對的,但是效率有另一個基礎,那是什么基礎呢?那就是效率的道德基礎。重要的問題在,如果僅僅有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只能產生常規效率,超常規效率從哪里來?超常規效率是道德基礎產生的。
舉三個例子:
1、抗日戰爭的時候,你們這里是東江游擊隊活躍的地區。那種環境中,為什么能那么高的戰斗精神?那么高的工作效率?是道德基礎起的作用。
2、一個特大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我知道深圳對幾個災區的幫助都很大,像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青海的玉樹大地震,救災、抗洪、搶險等,這些自然災害都可以體現出道德力量的作用,這是道德基礎產生的作用。
3、客家人,這個和深圳、坪山都有關。客家人根據我所了解的歷史情況,是從西晉被匈奴人滅了,東晉開始有的客家人,中原地區向南逃以后,有些越過長江,我到江西上饒考察,他們告訴我,過長江走鄱陽湖,鄱陽湖的西岸有一個縣叫鄱陽縣,鄱陽縣有一個瓦基壩(音),在瓦基壩(音)把集中,北方南下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就開始辦學習班,學習什么呢?學習客家人應該到了新地方要守的規矩。和當地居民友好,不要以強陵弱,講信用,不做違背道德底線的事情。然后就開始分組,這幫人到湖南,這幫人到廣東,這幫人到江西,這幫人到福建,這幫人到廣西。這是靠的道德力量,不是在政治組織下的移民,是靠道德力量。所以根據這樣的情況,我們看得很清楚,客家人那里,實際上中華的道德有很多傳統都被他們保留下來了。我到福建幾個客家人住的地方看,在那里我看到土樓,一個樓住那么多家人。出來桌上放了一張紙請我題詞,我寫開發旅游資源常規也不太適合,我寫了七個字“人情、道德、一樓中”,這個樓體現了中華的道德精神。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坪山的進一步發展要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不管外地怎么發展,坪山應該發展,因為你這里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坪山也應該進一步發展其他地方,比方說深圳西部短缺的產業,他們沒有搞的我們來搞,比如說生物、農業、醫藥產業。
我們還應該看到,這個地方將來很可能成為產業、文化、教育、養老集中的地方。
我先談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