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聯想控股在香港成功上市,柳傳志再次站在港交所敲鐘,柳傳志再次登上了人生巔峰。之后的慶功會上,馬云、王健林等商業大佬都共同出席了活動。創造了兩家上市公司,柳傳志的財富自然成為焦點,2015年02月,70歲的IT人柳傳志接受專訪,對網絡傳說在聯想控股持股3.4%,為最大自然股東,折算一下紙面財富超過四五十億的傳聞作出了正面回應。大概擁有聯想集團的股份不到1%。
不管從那種傳聞是真的,柳傳志的財富遠遠低于同為商界大佬的馬云與王健林等人,但是這并不妨礙柳傳志成為中國的傳奇商人。
柳傳志是一個創業的傳奇。這個傳奇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他領導聯想由11個人20萬元資金的小公司成長為中國最大的計算機公司,更重要的是,他的傳奇故事對許多立志創業的青年人來說,是一種激勵。
劉華鵬老師在阜陽農業銀行講授互聯網金融
柳傳志走上創業之路,是因為“憋得不行”,“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大學畢業正趕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憤懣。”“突然來了個機會,特別想做事。走上創業這一年,柳傳志40歲,在科學院計算所外部設備研究室做了13年磁記錄電路的研究。
1984年,“兩通兩海”已經挺立在中關村,而柳傳志的名字卻像今天中關村眾多小公司老板的名字一樣,普通得讓人容易忘記。當時典型做生意的辦法有三種: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價外匯;三是走私。拿到批文后,一臺XT機器能賣4萬多元。”“而柳傳志不想這樣做。1987、1988年的時候,聯想高層就此發生過一次討論。柳傳志認為,同樣是賣餡餅,也可以有立意很高的賣法,比如,通過賣餡餅,開連鎖店。
很多時候,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做什么事情,而在于誰在做這些事情。聯想一開始沒有資金,也只能替人家賣機器。到1987、1988年,聯想代理的ASTPC,一個月能銷好幾百臺。打通了銷售渠道以后,柳傳志要自己生產。“因為我們是計算所的人,總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做。但當時是計劃經濟,聯想很小,國家不可能給我們生產批文,我們怎么說都沒有用,因為潛在的能力沒有人相信。我們決定到海外試試,海外沒有計劃管著你。就這樣,我們把外向型和產業化并作一步跨了。”
1988年,柳傳志和幾個熱血漢子來到香港,手里只攥了30萬港幣,因此,他們到香港也只能和在國內一樣,先從做貿易開始,通過貿易積累資金,了解海外市場。接著聯想選擇了板卡業務,然后打回國內,為聯想PC的成功奠定了基礎。1990年左右是聯想高速發展的時期,柳傳志除了搞好公司內部管理之外,他還要費盡心思為聯想找到更多的資金,財務成本非常重,聯想20萬元起家以后,完全是靠利潤來滾動發展,發展很困難。
1994年,成立微機事業部,全力支持29歲的楊元慶執掌聯想PC。1996年以后,由于業務做得好,不斷地配股融資,使企業拿到更多資金,大大地降低了財務成本。1996年3月15日,聯想率先發動了PC價格戰,戰勝了所有競爭對手,獲得了中國PC冠軍并一直保持。1997年,北京聯想與香港聯想合并,柳傳志先生出任聯想集團主席。
2000年,聯想集團分拆出神州數碼。并分拆聯想集團,將兩大塊業務分別交給兩個年輕人,再到聯想控股的多元化發展,讓楊元慶、郭為、朱立南、趙令歡等人各自成為幾大業務的掌門人。2004年,聯想集團收購IBM的PC業務,柳傳志辭去聯想集團董事長職務,開始了第一次的退休。09年柳傳志再次出山,帶領聯想再次走向高峰。
柳傳志的個人財富在IT業界并不高,事實上,他的影響力并不來源于他有多少錢,而是因為他是一個時代的象征。聯想的成立和崛起是中國科技企業興起的重要標志,但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導致股權問題復雜,身為企業掌舵人的柳傳志并不是大股東,而中科院計算所投資的20萬元人民幣卻獲得了數千倍的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