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
最近一位朋友在網上發了個調查問卷:詢問是否看好前華為榮耀總裁劉江峰的創業前景。我的回答是不看好。于是有人追問:為什么不看好呢,是認為江峰總能力有限,還是不看好他的生鮮配送商業模式?我只好解釋說:絕不是不看好某個人或者某種商業模式,我針對的是離開華為創業的華友群體。這下更引起了公憤,自家人不看好自家人,你這是什么意思?
早年我也曾經相當看好華為人創業,要不怎么會鋌而走險,毅然決然地選擇離職創業呢?只是見識過太多華為朋友的創業歷程后,頭腦略微清醒了一些。
現實不容樂觀
十五年前,李一男創建港灣網絡的時候,我們都異乎尋常的看好。堅信這位曾經高瞻遠矚、戰無不勝的少帥,一定能夠將新公司帶到任正非都未必可及的新高度。很不幸的是港灣網絡高開低走,苦撐了六個年頭就偃旗息鼓,被華為收編。也許大家會說:港灣網絡的傾覆純屬偶然,如果不是李一男血氣方剛一時糊涂,徹底惹惱了任正非,逼迫華為實施空前慘烈的生態鏈打擊,港灣也未必會死掉。果真如此的話,黃耀旭的鈞天科技、劉平的格林耐特、以及毛生江等的尚陽科技,這些華為副總裁級大佬前赴后繼的曇花一現,則無法簡單的用一句運氣不佳來解釋了。當然,選擇進入非IT領域,如大眾消費、咨詢服務等行業的狀況會略好一些。因此,探尋其中的必然邏輯,正視慘淡的現實并總結教訓,才能讓華為創業群體逐漸走上一條良性的發展道路。
有人會繼續質疑:老吳,你這些都是過去的故事,現在已經有幾家華為系創業公司成功上市。沒錯,但這些企業的創始人大多出自華為電氣(注:原華為的通信電源子公司)而非華為的嫡系部隊,典型代表就是由朱興明創辦的匯川技術,以及由童永勝牽頭的麥格米特。華電當年雖屬華為,但采取相對獨立的運作模式。無論是市場營銷、產品開發、供應鏈還是職能管理,華為均干預不多。以人力資源管理為例,從招聘、培訓到考核與薪酬,華為的人力資源部門基本不管,頂多就是給予一些專業指導而已。因此,華電創業者的相對成功,恰恰凸顯了華為嫡系創業者的尷尬:正房養的孩子不夠給力,偏房生的小子倒很爭氣。
再拿一組數據比較一下,華為離職人員迄今大約13萬人,超過BAT(百度、阿里、騰訊)三家離職人群的總和(約12萬人),但華為人創業企業的數量卻頂多與其中的一家企業相仿。
三大痛點值得關注
究竟是什么導致如此的結局?可以主要歸因為以下三點:
其一,華為是國內企業中內部運營管理平臺最規范的企業,國際接軌的流程化管理,已經讓員工朝著流程角色--“螺絲釘”的方向大步發展,每位員工的個體貢獻難以察覺,但整合在一個平臺上的合力卻強大無邊。出來創業,如同大副二副們從航母上下來,直接去掌舵帆板在大海中破浪向前。巨大的落差,對創業者的調整適應能力要求極高,一不小心,就會在華為巨大光環的照耀下頭腦發暈,犯下“明明是個屌絲,偏要裝成高大上”的錯誤。曾經就有一位華為高管,出來創業后仍堅持住五星級酒店,市場也全面布點,同時在國內開了二十多個辦事處,結局就是一年內關張玩完。
其二,任正非的戰略思維和決策能力超凡,而華為的開放包容度又很不夠,長期奉行一人決策、萬人執行的模式。致使華為人的執行能力超強,但戰略規劃等宏觀能力偏弱,主要表現在對趨勢的洞見和戰略決斷力,以及創業企業的頂層設計能力。出來創業之后,這方面的軟肋暴露無遺。除了李一男等個別牛人之外,華為創業者在商業模式、公司治理、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創新能力,總體落后于BAT等更加開放環境中走出來的小伙伴們。而風云變幻的移動互聯時代,華為過去慣用的套路很難繼續奏效。
其三,華為長期超負荷的艱苦磨難,在鍛煉出一批鐵人的同時,也侵蝕了很多華為人的身心健康。我所見到的一少部分華友,身體羸弱多病、激情漸退,依然選擇走上創業之路,這一批企業的失敗就更加容易理解,因為對事業的激情和全身投入,是創業成功的不貳法則。
但事物總是有正反二面,作為中國企業唯一一個跨行業的黃埔軍校,華為人所具備的高度職業化素養和強大的執行力,又讓他們成為了眾多企業競相獵挖的香餑餑,騰訊社會招聘員工的第一來源就是華為,現任騰訊COO任宇昕,百度高級副總裁胡勇等均出自華為。據不完全統計,離開華為在其他企業擔任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職位的就超過200人,堪稱奇跡。事實證明,前華為人在職業經理位置上的綜合表現,遠優于自主創業。
必須擺脫“華為引力”
寫這篇“得罪人”文章的本意,并不是勸說華為人不要出來創業,更不是咒走在創業路上的華友是自尋短見。恰恰相反,只是警醒一下華友兄弟姐妹們:要增大創業成功的概率,首先就是要擺脫華為的“地心引力”:忘記過往的輝煌成就與“高上”打法,正視創業環境的巨大落差,放下身段從零做起,錘煉屬于自己企業的核心能力。如果能夠做到的話,則華為曾經給予我們的那些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如客戶導向、艱苦奮斗、團隊協作、利益分享等等,都將大大助力創業目標的實現。因為華為的成功,是中國企業杜絕機會主義,堅持長期主義的至高典范。
剛剛聽聞“牛店科技”開張,送去真心祝福的同時,也希望李一男經過15年的創業探索,已經擺脫了華為的“牛頓第一定律”,順利進入到自由運行的軌道。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