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圍應該怎么樣比較有利于孩子成長呢?
一:家庭氛圍應該輕松、溫馨、民主、自由,不要專制、蠻橫、高壓、獨裁。
想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的家長請注意:如果你在孩子面前強勢,孩子就會形成服從型的性格;如果你在家里是一頭獅子,你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只綿羊;當你盛年,孩子會崇拜你的智力、見識,甚至是體力;但當你暮年衰弱,而孩子強盛之后,他很可能會反抗你、拋棄你;你要孩子必須聽你的,就意味著你給孩子畫了一個框,以后,無論孩子怎么發展,都不會比這個框更大;而一個人最應該追求的,不正是人生的可能性嗎?
二: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嚴。
很多父母認為“小屁孩”什么都不懂,不能給他太多尊重。否則,孩子會養成桀驁不馴的性格,有反骨,會不好管教。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誤區。當你充分尊重孩子的時候,恰恰是贏得孩子真正尊重的開始。
在家里,爸爸是否尊重媽媽的家務勞動?父母有沒有對長輩說一聲辛苦了?家長會不會一回家就抱怨天氣、交通、工作,一言不合就吵架……不要以為孩子看不見、聽不到,你的這些一言一行,都深深地鐫刻在孩子的心中了。
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就是孩子的真實面貌——當孩子走出你的“勢力范圍”,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你試著悄悄觀察一下,那才是孩子的真實性格——而這個性格,很多時候都是從你那里拷貝來的。
三:尊重孩子的性格差異,尊重科學的成長規律,營造良好的環境。
無數教育實踐證明,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有生動、充滿活力、令人愉快的體驗,那么,最容易學會、最容易記住。換句話說,心情好,學得好!只要想一想我們自己工作的狀態——如果長時間處于焦慮、緊張,甚至是恐懼的狀態,我們是不是根本無法好好思考,甚至會產生大腦短路的情況呢?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盯著孩子的作業本,一道題沒做對就大吼大叫、施以重壓呢?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性格養成,學習能力怎能有良性發展呢?
所以,家長要做的,不是陪孩子寫作業,而是陪孩子玩游戲;不是訓斥孩子不聽話,而是傾聽孩子的心聲;不是撕碎孩子的考卷,而是陪孩子閱讀;不是逼孩子成才,而是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當艾伯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之后,他的做法與父親完全相反。他和藹可親,對孩子非常寬容,不再采用傳統王室的嚴格教育,而是營造了一種可稱為“中產階級皇室家庭”的氛圍。艾伯特經常稱他們家是“我們四個”,他們是真正親密無間、彼此相愛的四口之家,他的兩個女兒生活得非常快樂和自由——大女兒就是現在的伊麗莎白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