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即外行
作者:余偉輝
于2021年7月18日成都至桂林空中
1-同行即外行
不看同行,也不跟隨同行,更不要局限同行。
因為,很多時候,同行就是外行,只是局中人不知道罷了。
我這么說,肯定很多人覺得詫異,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已經習慣在同行業中去尋找借鑒別人的經驗了。
可是,在改善和創新的過程中,如果僅僅關注同行的經驗和做法的話,那樣反而會約束自己的思維和突破。特別是對一些本來就是較低水平的行業,即使是該行業龍頭老大的管理水平或精益程度,可能都比不上其它行業的普通水平,比如家具行業、皮革行業、橡膠行業、服裝行業、小五金行業、箱包行業等等,這些行業中,同行企業顯然沒有多少學習和借鑒的空間。我們要跳出同行,從其它行業去尋找變革的靈感和機會。
2-同行看了也白看
近期輔導一家傳統的皮革加工企業(以下稱A企業),剛開始輔導的時候,常常聽到最多的一種回應就是“某某皮革工廠曾經做過類似的嘗試,沒成功,失敗了”、“這個行業的其它工廠一般都是這么做的,是行業共同做法”。
這么一來,一切都是正常的了,沒啥好改的了。
這是一種典型的“狗魚綜合癥”,我明確地跟大家說:“不要去看同行,也沒必要去看同行“,為什么呢?我說,如果我們的視野一直關注于同行的失敗經驗的話,那你就沒多大的改善空間了。很多時候,我們恰恰要跳出行業來看待我們的改善機會,用第三只眼睛的視角來創新。如果你僅僅關注于同行的實踐,你會發現,完全沒有多少借鑒意義!
就拿皮革加工行業來說,國內最牛的B企業,也就是大家公認的標桿企業,被稱為地球上最大的皮革加工企業,但現場的管理水平和精益程度比較低。我去調研過,即使在我精益改善的眼光來看,也沒多大的變革空間,因為它的廠房太老舊了,樓上樓下,分布零散,還上坡下坡的,很多改善受制于廠房結構,很從精益方案根本沒法實施。所以,如果大家都把這個企業當成標桿來學習的話,根本就沒多大的改善空間。
但是,我們能不能站在其它行業來看皮革行業?能不能站在汽車行業來看?能不能站在家電的視角來看?能不能站在電子行業的做法來看?
我認為是完全可以的,在B企業,受制于廠房,我的很多想法確實很難實施,比如連續流生產,可以進行布局調整的機會基本上沒有。但是在A企業,它的廠房規劃是在一個平面上,廠房的空間結構寬敞,很多在B企業難于實現的,在A企業完全沒問題。
所以,我們在改善創新的時候,千萬不能一昧著去看同行的做法,很多時候,同行本身就是外行了,因為,大家都在一個低水平的圈子內。
3-由外而內創新
我們在某家具龍頭企業輔導的時候也是如此,2015年之前,家具行業基本都是孤島式的做法,典型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到處是搬運,到處是庫存,效率低下。不過,當時在整個家具行業來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因為中國所有的家具廠基本上都是這種做法。
但是,我們站在汽車行業的角度,站在家電行業的角度來看,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是非常落后的。精益追求生產過程流動性,從原料到成品的加工流、物料流和信息流要不間斷的流動起來,特別是加工流,要盡可能建立連續流的生產模式。
然而,中國從多家具企業中,并沒有這方面的成功應用,即使有,也是一些不值得回憶的失敗嘗試。但是,站在家電和汽車行業的角度來看,家具工廠應用單件流的方式在技術上完全可行的。
后來,該企業請來了大量來自家電行業高管,引進了外部的精益顧問,短短幾年,就使生產模式脫胎換骨,成為行業的精益標桿。
4-同行相輕
創新性的突破,并不是來看行業內部,而是來看行業之外,制造行業如此,互聯網行業同樣如此。
另外,人們在參觀同行的時候,特別容易陷入一種“找差思維”,很多人去參觀同行的時候,往往不去是識別同行企業的亮點和借鑒之外,反而容易看到人家比自己做得差的一面。同行之間,你往往還看不到亮點,有點“文人相輕”或“同行相輕”的味道。
有一次,我安排一個現場管理較差的企業到另一個同行標桿企業參觀,回來后,他們很多人竟然評價說“這企業的很多做法跟我們差不多,也好不到哪去“。我簡直是無語啊。
不要過度關注同行,因為同行真的好不了多少,特別是哪些整體行業水平都比較Low的行業。我們應該多去看看本行業的其它行業,或者站在第三只眼睛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工廠的改善空間和機會。
5-外行的專業
另外,不要過多關注同行的做法,也意味著不要過多關注同行的所謂的人才。大家想想啊,在一個較低水平的行業中,能有高水平的管理者嗎?很多時候,我們要跨界去找人才,跳出行業去學習新管理,這樣,才會有真正的創新。
記得有一個企業家,他在尋找高管的時候,他基本上不去找同行,更不會去挖同行,他就喜歡去其它行業找人,他的觀點很簡單,他說:在行業之內,再怎么找,都很難超越我了,我要從其它行業去找互補性的人才。
【空話連篇】同行即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