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基本問題是數據到信息的轉變。企業要完成工業4.0轉型,首先,請優先關注‘人’!”在寧波召開的“2015兩岸制造業領袖高峰講座”上,多名臺灣企業領袖管理顧問專家紛紛為出謀劃策。他們表示,企業領袖要迅速從“技術人”轉變為“生意人”,制定動彈性策略,找到企業的核心勝任能力。工業4.0轉型之路應以萬物聯網、人機互動、互聯互通,建立統一標準,以精益的方式來創造價值,提供個性化產品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
從德國最早提出工業4.0開始,到最近我國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面對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浪潮,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以機械設備、工業自動化智慧化和機器人為中心,全面推動制造強國戰略。
科技部高新司巡視員耿戰修表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實現全球合作,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經之路。目前,中國高鐵、超級計算機、航天科技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具有15年項目規劃顧問經驗的顏均泰認為,制造業的基本問題是數據到信息的轉變。他說,在數據與工業系統中,應利用感測器及現有與過去數據,找出隱形的操作問題及位置的變異,及時作出預防管理,避免故障并創造價值。“重點不在工業搜集的大數據,而在將工業大數據做到沒數據。”顏均泰說。
那么,企業工業4.0轉型該何處著手呢?
“企業如何進化?請優先關注‘人’!”具有多年企業顧問輔導經驗的江錫亮說,推進信息化和自動化,起于精益化,成于客制化。以萬物聯網、人機互動、互聯互通,建立統一標準,以精益的方式來創造價值,去中間化來傳遞價值,使中間與邊際效益成本為零,提供個性化產品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
臺灣市場策略規劃專家陳昭良,把企業存活比作沙灘上的游人對抗海浪。他說,海浪是變幻莫測的外部環境,人是市場的激烈競爭體。那些賣游泳圈的人,就是部分正是找到了核心勝任能力的企業。
“公式定義不等于‘有用’,理論與實踐具有不可逆性。”陳昭良提出,3-5年發展規劃是企業直線的剛性計劃,而不可測的環境變幻和非理性的競爭對手要求制定更具彈性和靈活性的動態戰略。“制定策略,要權衡外部環境的動態巨變,然而又必須認清動蕩不安的變化會讓任何完美策略徹底失效。找到企業的核心勝任能力是關鍵。”陳昭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