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一別墅最高的時候是9800萬,現在跌到3000萬,估計還要跌。”宏觀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微博)日前表示,全國平均房價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比較劇烈的調整,“我特別擔心中國房地產會陷入日本上個世紀90年代泡沫危機破產的狀況。”
“中國傳媒大學鳳凰學院傳媒與管理司局長研修班”開學典禮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向松祚應邀作《大轉折時代的中國經濟》主旨報告時表達了自己對當下房地產現狀的擔憂。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商品房的銷售面積下降了6.9%,銷售額下降了7.8%。向松祚認為,“從這個數字里面可以很明顯看到,銷售額比銷售面積下降的幅度更大,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全國平均房價是在下降。”。
向松祚進一步指出,根據數據顯示,房地產銷售量的下降也拖累了消費增長,與房地產相關的消費如建筑材料銷售同比增速從去年的12月的近25%下降到12%,家具銷售同比增速從去年的12月的20%下降到11.8%。數字下降明顯,顯示了真正的住房需求在前幾年已經差不多透支,或者說已經大幅度放緩,很多人買了房子并不是為了住。這一情況以北京最為典型,有研究機構做過一個調查,2009年以后北京購買的商品住宅52%并不是用于自住,是用于投資。
向松祚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已經出現了三個非常突出的特征,第一個就是總量過剩。按照規劃,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完成70%,意味著十億人住在城鎮。根據當年規劃小康社會的人均居住面積是30平方米計算,也就是300億平方米。但目前中國城鎮商品房面積早已過了300億平方米。
第二個特征是市場分化,三四線城市已經開始出現嚴重的滯銷,很多人賣掉當地的房子,跑到東北沿海北京和天津這些大城市買房。
第三個特征,房地產企業普遍負債率過高,難以為繼。142家上市的房地產公司負債率平均超過70%,有一半的負債率超過80%。
向松祚表示,60%的產業和房地產緊密相關;所有的銀行貸款有60%直接和間接是用于房屋和土地抵押;居民老百姓的財產60%用于買房。這些年中國的房地產對中國經濟有非常大的貢獻,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目前的問題是,先前沒飯吃,餓著,到最后猛吃,吃成高血壓。但他同時強調,房價調整,并不意味著房價不會再上漲,因為經濟周期不是單向運行,有可能調整5年、10年、15年,然后再漲。“但在這個調整周期可能非常痛苦,很多企業會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