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加入到國際市場競爭中,但其很快發現,他們成為所在國監督機構重點關注的對象和各類訴訟的目標。國內市場的企業法律風險也不容樂觀,特別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國有企業,在交易、兼并重組、人力資源管理、改制、知識產權等新領域引發的糾紛正逐年上升。典型的如三鹿破產案,在事發后建立的應急組織里,應有卻沒有風險防范機構,而由于采用我國法律沒有認可的國外標準致使事態擴大到司法干預,最終按法律程序強制破產,諸多法律環節疏漏有力地印證了三鹿在法律風險防范方面的管理缺失。此外,某鋼鐵企業重組事件更能說明多種法律缺位已經侵害到權益人最基本的權利底線,最終引發嚴重的后果。
所以說,企業的競爭力應該包含有抗大風險的能力,核心就是企業防范法律風險的能力。但是,風險防范還沒有引起國內企業大部分高級管理人員的重視。
如何做好企業法律風險培訓
盡管法律風險培訓已經成為企業發展一種必要,但盲目引入培訓并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必須關注以下一些問題。
首先,法律專業部門應該從行業環境、企業自身戰略、所適用的法律法規、歷史事件等角度出發,研究企業法律風險的概況及重要業務風險狀況,在此基礎初步設定法律風險培訓所要達到目標,以此會同培訓部門開展培訓需求識別。
其次,依據識別的結果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包括培訓內容的安排、培訓師資的選擇等,其中,師資的選擇尤為重要,由于我國關于企業法律風險的研究起步較晚,還處于引進、消化國外經驗的階段,目前的情況是,大部分培訓師沒有將企業管理和法律風險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要不是過分偏向企業風險管理,涉及面太寬,或者就是從法律角度談法律風險,因此,選擇具有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整體機制構建經驗的專家非常關鍵。
此外,培訓須樹立這樣幾種理念。第一,法律風險理念的樹立是個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階段多層次進行;二、培訓應因材施教,風險管理人員從普通員工到最高管理者,能力要求不同,工作分工不同,需要針對風險管理人員不同文化水平、職務及要求設計差異化課程;三、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境界是建立起一套全員參與的有機管理體系,不管近期培訓的目標是什么,要使培訓發揮最大效用,必須致力于建立并完善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機制。
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已經受到國家、企業界、學術界的重視,它將對我國企業的法制化運作產生較大的影響,是企業發展壯大,廣泛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需求。大部分中央企業已經按照國資委的要求,根據《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研究、開展企業風險機制建設,因此,企業法律風險正作為企業的一種重要風險受到各企業的關注與重視,企業法律風險管理也將成為企業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