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林,曾少林講師,曾少林聯系方式,曾少林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企業法律法規、知識產權培訓專家
    46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曾少林:道德戒律
    2016-01-20 24214

    【道教戒律】

    黃信陽道長編撰

    道教戒律,主要有: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貪欲、戒紛爭和提倡誠信、盡忠孝等內容。

     

       第一,是“戒殺生”。就是指禁止一切殘害生命的行為,道教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殺生是人的所有的行為中最為不可饒恕的行為,也是道教最為重要的戒條,也是社會道德論理和法律所禁止的。道教是一個貴生重生的宗教,《度人經》提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以貴生為人類社會的思想美德,就是要人們尊重生命,保護生命,熱愛生命,善待萬物。《三天內解經》卷下說:“真道好生而惡殺,長生者道也。死壞者,非道也。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眾生,生可貴也”。道教傳統戒律中就明確規定反對泛殺物,如:“生為大德之王,仁為儒道之尊,慈為福端,殺為罪首,立功樹德,莫如去害,故濟生之苦,皆由慈心于物”;還有“不得殺生”;“戒殺”;“不殺,慈救眾生”;“不得殺生屠害,割截物命”;“不得因恨殺人”;“不得好殺物命”等戒律都是強調戒殺。

     

       在強調戒殺的同時,道教戒律還重視“慈”即愍濟眾生,慈心于物,如:“惜諸物命,慈憫不殺”;“慈救眾生”;“常行慈心”,等戒,體現了道教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珍愛。道教認為眾生是平等的,應當各守其道,順其自然,不應該互相侵擾。《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稱:“夫禽獸旁生,性命同稟,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情,有巢穴之居,有飲食之念,愛憎喜懼,何異于人?能懷惻隱之心,不忍殺戮而食,以證慈悲之行,不亦善乎?”道教的戒殺,對于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使萬物自然有序的生長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也是體現上天有好生之德,培養修道者仁慈之心,祥和之氣。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應該與天地合其德,對萬物“利而不害”,輔助萬物自然生長,這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原則。古圣云:“天有好生之德”,禽獸,昆蟲,草木,非萬物至靈,但有上天賜予的生命,與人一樣具備“好生惡死”本能,臨死之時,一樣有求生的目光,一樣會發出渴望的聲音,甚至落下傷心的眼淚,為最后的生命而掙扎,凡有生命的動物,無不貪生怕死,我們愛護自己的生命,不可隨便殺害其他生命。一切畜生動物,都珍愛自己的生命,試觀牛、羊、豬被宰殺,臨死之前,必痛苦地掙扎與嘶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所以不要殺生,不要教他人殺生。孟子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以凡有慈悲心者,都不忍殺害一切眾生。道教第一條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殺生,不食肉,以培養仁慈的德性,以擴展個人的愛心。其主旨概括為“尊重生命,保護環境”。

     

       靈寶天尊有一首偈語開示人間:“賢賢戒其殺,亦無懷殺想,眾生雖微微,亦悉樂生長。如何害彼命,而用以自養,自養今一時,累汝自然爽。長淪三涂中,辛苦還復往,善惡各有緣,比如呼有響。何不改此行,慈心以自獎,真人攜手游,逍遙云景上”。

     

       第二,是戒偷盜。這是道教戒律明確禁止的,也是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許的。所謂“戒偷盜”,其實是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人類社會,無論古今,無論中外,也無論道俗,偷盜總是不能容忍的惡行。戒律中有關反對偷盜的戒律條文很多,如:老君五戒第四戒“不得偷盜”,積功歸根五戒第二戒“戒盜”;閉塞六情戒第五戒“手無犯惡,不竊人物,貪利入己,禍不自覺”;八戒第三戒“不得盜他以自供”;女真九戒第九戒“不得竊取人物”;九真妙戒第五戒“不盜,推義損己”;無上十戒第三戒“不得取非義財”;妙林經二十七戒第一戒“不得盜竊人物”等戒條都嚴禁偷盜。我們的財物不欲別人盜取,何以卻欲盜取別人的財物?如果我們在無意中被盜一件物品,有時候會很煩惱,常耿耿於懷,甚至寢食難安。所以竊取他人財物,會增加別人的痛苦。古云:“錢財如血脈”。盜人財物者,如取人血肉,如殺人身命,只有缺乏愛心的人,才會如此。當今社會,貪污受賄、偷盜、搶劫、詐騙時有發生,嚴重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事實上,貪污受賄也是一種變相的偷盜。道教強調天地之中的萬事萬物都有神靈監管,地上的財物有地官之神監管,水中的財物有水官之神監管,人間的財物有人間的官員所管。世間物各有主,不應該不問自取,甚而少至一針一線,一草一木,不與而取,都犯了偷盜之罪。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正人君子,而且家庭富有,地位崇高,怎會作賊,盜取他人的財物呢?其實,偷盜并不限于明搶暗偷,或持械打劫;而是包括用不正當的手段,貪求非份的財物,以及欺騙敲詐、強奪巧取、走私漏稅、盜取公物、借物不還、偷斤減兩等不道德的行為。不論何種方式,因貪心而斂取財物,都屬竊盜的范疇。此外,如果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侵損別人的權益;或利用自己的權力與地位,收受禮物;或欺壓良善,奪取他人晉升的機會等都是屬于偷盜的一族。舉頭三尺有神明,神不論你在何時何地都在監察著你的一舉一動,若你有妄分之想非法之舉,都會記下你的過錯嚴懲不殆。天道昭彰,不差分毫,你今天盜人一分一厘,將來可要千倍萬倍償還。戒偷盜這一道教戒律,可以說是一帖很好的良藥,可以預防人們的貪婪之心、盜賊之心。

     

       靈寶天尊也有一首偈語:“何不受盜戒,不受盜亦難,孰云暗昧中,中有記盜官。取一年年倍,倍倍殊不寬,以手捧镕銅,燒口煮心肝。-朝言此苦,終年猶心酸,何不受此戒,保持必令完。我信彼亦信,在在無不安,安坐招靈人,永享長年歡”。在社會上立身處世,要做到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不茍取不義之財,還要樂善好施。古人說:“人非義不交,物非義不取”。若社會上人人皆不偷盜,則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將可成為一個安寧、和樂的社會。

     

       第三,戒邪淫。是指正常夫妻關系以外的為邪淫,道經曰:“淫為萬惡之首”。《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婦”。夫欲自然,婦欲柔順,則家庭和睦,家事井然,兒女恭敬孝順,否則會天下不寧。如有的父母因婚變而視孩子為包袱,棄置不顧,致其淪為孤兒。社會上許多無辜青少年,因父母離異或家庭問題走上偷盜、搶劫犯罪道路。要清心寡欲,潔身自愛,不得戀情縱欲。要崇尚禮節,行為端正,自小就養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良好習慣。

     

       第四,戒妄語,即不口是心非。《老君戒經》云:“戒妄語者,若不聞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為妄語,所說事與心違也”。語言是人類社會維系公關的主要橋梁,亦是毀滅人類前途的導火線,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人生在世,每天都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談話,與人交談應當誠懇,說真實話,不可謊言欺人,謊言欺人便是欺己。與人交談更不能指鹿為馬,不知說知,見說未見。孔子曾指出:言語要有分寸,一句話說錯能引起很大的誤會,能引起是非恩怨,會失去信用。老子告誡眾生“去偽存真”。不可以因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贊毀他;不可以因嗔恨對方,而粗言惡語,破口大罵;不可以因妒忌別人,而挑撥離間,妄言中傷;不可以因取悅于人,而花言巧語。說不實之語,顛倒事實,或面前稱贊,背后批評。妄語是奸詐的行為,它的根源就是自私,因自己的利益而蒙害他人,以滿足自己的私欲。被蒙騙的人因遭受痛苦,甚至使對方家破人亡,往往心生忿恨,蓄意報復,所以妄語是損人損己的愚行,總之,心口不一即為妄語。人若常失信於人,則事無大小,必難立身。儒家以信為根本,孔子曰:“民無信不立”,幸福的家庭與和諧的社會,不應有欺騙、懷疑、妒忌、奸詐等事,這些事都與妄語有關。

     

       第五,戒貪欲、戒嫉妒、戒誹謗。這是道教學道修仙的禁忌內容。現代社會,貪欲、嫉妒、誹謗,都是人類身心不健康的具體表現,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在道教戒律中作了明確規定。關于貪欲的戒條,如“不得貪利財貨”;“殺生貪味,口是心非”;“不得貪求無厭”;戒貪,“不得貪嗔癡狠”;“不得貪惜財賄”;“不得貪惜珍寶”,等。關于嫉妒、誹謗的戒條,如“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不得嫉妒勝己,抑絕賢明”;“不得誹謗他人,毀攻同學”;“不得讒敗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美善,不自伐其功能;”“心不惡妒,無生陰賊,緘口慎過,想念在法”;“不得嫉人勝己”;“無嫉無害,無惡無妒”;等。可見,道教的戒貪是指一切過分的欲望,道教不僅反對貪欲,而且還強調施舍、散財,以周濟貧困。道教的戒嫉妒和戒誹謗,就是要求人們以誠懇待人,誠即見人之得如同自己所得,見人之失如同自己所失,要不嫉妒,不傷人,不欺騙,不背后議論人之長短,不口是心非,所有這些都是當代社會應該加以提倡的。

     

       第六,戒紛爭。即不爭,是老子《道德經》的主旨,也是道教徒的處世準則之一。《道德經》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至高無上的善,世間萬事萬物都離不開水,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有利于人和萬物,不是有情有意利于萬物,也不要人和萬物感恩戴德,這就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相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居功,又能自居卑下之地。

     

       《太上洞玄靈寶法身制論》稱:“入為道性,以忍辱為上,禮之為用,唯和為貴;入道之法,宜忌紛爭。”這里的所謂“忍”、“禮”、“和”等,都體現了道教“為而不爭”的處世風范,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不得嫉人勝己,爭竟功名”;“退身護義,不爭功名”等。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莊子提出:“太和萬物”。這種“和”的思想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慈愛和同、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和而常通、政通人和等處事和人生理念,并產生了“致太平”的社會理想。對于不爭的理解,如同對于無為的理解一樣。不爭、退讓、謙和、禮讓,應該成為現代竟爭社會里的一種處世之道。

     

       第七,是講誠信。誠信,是中國社會的一種傳統美德的重要方面,是修身、立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和道德規范。在道教傳統戒律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戒妄語”。《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稱:“蓋誠為入道之門。語者,心之聲也。語之妄,由心之不誠也。心既不誠而謂之道,是謂背道求道,無由是處”。《老君五戒》第三戒“不得口是心非”。《積功歸根》第五戒“不得妄語”。《洞玄智慧十戒》第五戒“口無惡言,言無華綺,內外中直,不犯口過”。還有“不得好言人惡”、“不得言人隱私”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道教戒律的嚴格規定。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要出之謹慎,慎之又慎。如果一定要說,一定要“實言”、“直語”、“誠實”,這就是道教戒律中的誠信思想。《道德經》十九章云:“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就是指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騙人,那么其他的人就不會起盜賊之心,可以避免社會犯罪,使盜賊從此絕跡。《太平經》中說“天下之事,孝忠誠信為大”。《道德經》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其意思是說他自己的言論,實在很簡單,但很誠信,最容易理解,亦容易做到。體現了老子對誠信的重視,強調人與人之間要以誠信對待,要互相信任。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他告誡和警示人們既要守誠信,又不可輕信他人。社會上有些人,說得好聽,但不一定是真話,有些人自稱博學多才,但不一定能真抓實干,所以他告誡人們一定要謹慎行事處事,不要上當受騙。道教十分重視誠信,《西升經集注》稱:“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禮以義為謙,施以恩為友,惠以利為先,信以誠為首”。《太平經》要求人們“動作言行,無失誠信”。葛洪《抱樸子內篇》說:“欲求仙者,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道教對各行各業的人都進行了規定,如對于做官的,告誡官員不得“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而應該勤政廉潔,要“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對于商人,則要求他們以誠信的原則進行交易,不可“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采取奸利”;對于士人,奉勸他們不但要勤學善思,博聞強記,而且要本著“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讀好書,說好話”的原則行事;對于醫生,則告誡他們不要“藉醫術以網世財,貪得無厭”,一定要以誠敬之心來救死扶傷;對于農民,要求其勤勞耕作;對于鄉紳,要求其鋤強扶弱,等等。總之,無論是從事哪一行業,都要以誠信愛敬之心來做好本職工作,竭盡全力,做好人,行好事。人只要奉行此道,則必會“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

     

       第八,是盡忠孝。忠于國家,孝敬長輩,是道教重要的倫理原則,乃是我國宗法社會中最一般也最重要的道德規范,《孝經》,宣揚“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百行孝為先,是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孝在道教倫理中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經誡中,有不同的表述。《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說:“仙經萬卷,忠孝為先”。《太上經戒》述元始天尊所述十戒,將“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作為戒律的第一條,表現了道教是重孝道的宗教。仙經萬卷,忠孝為先。為此,道教重視對人進行孝的教育,首先要求子女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以愛敬之心善事父母,盡尊敬和贍養義務,使父母健康安樂。若父母不在人世了,要以哀戚誠敬之心祭奉父母,使父母在天之靈安歇。也就是說,“生不能養,歿雖盡孝,未足為孝;生既能養,歿亦盡孝,方為至孝”。道教戒律中有許多盡忠的戒條,如“克勤,忠于君王”;“忠事君師”;“不得判逆君王,謀害家國”;“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等。《太平經》說:“天下之事,孝忠誠信為大”。關于忠孝,認為:“父慈、母愛、子孝、妻順、兄良、弟恭,鄰里悉思樂為善,無復陰賊好竊相災害。有人盡思樂忠順孝,欲思上及中賢大賢,故民不知復為兇惡,家家人人,自敕自治,故可無刑罰而治也”。《功課經》云:“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毀傷物命,殺害眾生,福盡壽終,當受斯苦”。更有以孝為“八德”之首的,陳壽清《重編百孝圖說》敘言:《玄靈經》曰:“八寶不壞,天上金剛”。八寶者,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孝為人之初德,故居“八德”之首。《莊子雜篇》曰:“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另外,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老年人問題也愈來愈突出。關于尊老敬老的內容也在道教戒律中有所反映,如“不得棄薄老病窮賤之人”;“不得裸露三光,厭棄老病”;“不得慢老欺人”等,這對促進社會尊老敬老的風尚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道教戒律中有關個人與社會的道德要求的主要內容

     

    (一)積極從事有益于社會的公益事業。

     

       在行善積德方面,道教把一個人為他人做好事、做善事與自身獲得福報和利益,這對現實的矛盾很好地統一起來。道教用自己的理論、觀點向社會作宣傳,一方面要求修道者身體力行,主動做好事,是為行善。“積功累德,慈心于物”行善的目的,并非為了贏取別人的贊揚,而是為了積功累德,作為宗教解脫的基礎。另一方面,積極地引導人們學善行善,期望整個社會能夠風俗淳美,道德高尚。道教戒律中提倡如:“遇水架橋、遇山開路、鑿井備路人飲水、栽樹備路人乘涼”等道德規范就是自然而然。《太上感應篇》云:“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如《太霄瑯書十善十惡》中說:“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窮困,割己濟物,……教化童蒙,勸人作善,……行常使然,十善遍行,謂之道士”。發揚道教的“慈善利人”精神,依據《道德經》云:“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道理。是說圣人無世俗的偏見,大道公正無私,人世之間,你越是為別人,越是為社會多做貢獻,越是得到社會的承認,社會給予你的就越多。越是竭盡全力幫助別人,把一切給予人,自己得到的就越多。所以《老子》說:“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一個人,為了他人,為了社會,為了人類,而不是為了自己。那么,你為人類做了貢獻,你為他人帶來利益,你為社會創造了輝煌,你自己自然而然地就什么都有了。盡力為社會各種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事業,利益人群。

     

    (二)不得做有損于社會公序良俗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道教戒律的主要內容,就是揚善與止惡兩個方面,但是惡有大小之分,前面大量的止惡的規定基本上都是從小的方面著眼,而危害社會的公序良俗與公共安全的行為無疑屬于大惡之烈,《道德經》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那大道之網,雖是稀疏,但是,一切違反大道的人和事,必然無可逃遁而受到懲罰。一切具體的事物總是受著大道的主宰,總不能逃出大道的管轄。古人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因此道教戒律在這方面的內容就顯得更為可貴。《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第三十六戒:不得以毒藥投淵池江海中;第一百戒:不得以穢污之物投井中;第—百零一戒:不得塞池井。《中極三百大戒》第八十一戒:不得男女群居;第九十一戒:不得教人輕離家室;第九十二戒:不得因公報怨;第一百六十三戒:不得勸人為惡事;第一百六十四戒:不得阻人為善事;第一百七十戒:不得妄說災卮,驚懼人民。《道德經》云:“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天道就是大道,大道自然無為、公證無私,是“損有余而補不足”。月圓則虧,日中則偏,這就是天道。人道則不然,錦上添花,趨奉勢利,是人類普遍的劣根性之一。有的人雪中不送炭,錦上偏添花。更有甚者,高崗上添土,洼里面刨坑,天道與人道正好相反。

     

    (三)道教戒律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保護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道教認為,自然是一切的根源,我們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都是自然的造化,自然環境也是由相關的神靈護佑和管理,因此,人類沒有權力也不應該輕易地對自然進行改造或有征服自然的幻想,更不應該對自然環境進行破壞。道教戒律有關自然環境方面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自然面前要敬虔,不得對大自然的各種現象妄加窺伺和評說。如《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第一百戒:不得以污穢之物投井中;第一百二十一戒:不得妄輕入江河中浴;第一百六十五戒:凡天時災變,水旱不調,不得患厭及其評議。《中極三百大戒》第五十九戒:不得向北小便;第一百六十戒:不得妄訶風雨;第二百四十三戒:當念天地日月風雨雪以時。禁止破壞方面《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第四十七戒:不得妄鑿地毀山;第一百戒:不得以污穢之物投井中。《太平經》云:“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當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長安也”。就是告訴人們,人安身立命于天地間,要想得到好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然后人類才能長久安寧。而“安天地”,就是要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因此,《陰符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就是要認識自然規律和掌握利用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就在于此。可見,人類在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務必徹底拋棄謬透頂的人類中心主義和極端狂妄的征服大自然的念頭,真心實意地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服從自然,學習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恩格斯指出:“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從一種真正的專利,而不管社會組織怎樣”。毫無疑問,人類已進入與自然敵對的風險時代,如再不深刻反省和停止對自然的掠奪式開發、侵犯,人類及其文明勢必被大自然毀滅。《莊子》認為,天地、日月、星辰、禽獸、樹木都有其內在的本性和規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如果沒有認識自然規律而輕舉妄動,就會導致災難;如果不順應自然之道,刻意作為“以人滅天”,則會“亂天之經,逆物之情”,必然會造成“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蓋以荒”,以及“災及草木,禍及昆蟲”的災難性后果和生態危機。

     

       然而現代人類已與大自然陷入敵對狀態,現代文明按其性質屬于物質、經濟文明。它以近代機器大工業為開端,二十世紀后半期以來更以空前巨大、迅猛的規模和速度發展,整個人類向大自然展開了全面進攻。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已經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造成諸如能源短缺、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沙化堿化、大量動植物滅絕、許多資源喪失良性循環和再生能力等等。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正在日益認識問題的嚴重性,顯然,要選擇人類生存避免毀滅,唯一出路在于善待自然,按照自然的本性及其法則規范和調整人對自然的活動。人們總是把富與福聯系起來甚至等同起來,認為富裕是幸福、快樂的根本源泉。在這種觀念主導下,人們的物質欲望不斷膨脹,千方百計發財致富,于是無限度地掠奪和破壞自然。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把貪欲視為最大的罪過和禍害,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等極富智慧的生存主張。人類需要不斷發展,但其發展必須是全面的、適度的和可持續的。在這種文明中既不是人統治自然,也不是自然統治人,而是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

     

    功過格

     

       功過格是道士自記善惡功過的一種簿冊。善言善行為“功”,記“功格”;惡言惡行為“過”,記“過格”。《太微仙君功過格·序》稱:“修真之士,書日月,自記功過,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過多寡。”功多者得福,過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為道士自我約束言行、積功行善的修養方法。  

     

    人的行為善惡自有報應的思想,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

     

    《易經》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漢代又衍生出天地神靈監督人的善惡行為,予以報應。《河圖·紀命符》稱:“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惡事大者,奪紀;過小者,奪算。隨所犯輕重,所奪有多少也。人受命得壽,自有本數。數本多者,紀算難盡,故死遲。若所稟本數以上,而所犯多者,則紀算速盡而死早也。”道教繼承漢代讖緯學說,也將神靈報應人之善惡作為約束道士的方法之一。《太平經·大功益年書出歲月戒》稱:“過無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惡之籍,歲日月拘校,前后除算減年;其惡不止,便見鬼門。”同經《天神考過拘校三合訣》稱,天地諸神共記人之罪過,三年一中考,五年一大考,“過重者則坐,小過者減年奪算”。《老子想爾注》也宣稱,天神賞善罰惡,在冥冥中監督著人們的道德行為:“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罰惡”;“人為仁義,自當至誠,天自賞之。不至誠者,天自罰之”。《赤松子中誡經》稱人之壽命都有一百二十歲,以每年三百六十五日計,合四萬三千二百天。“天上三臺北辰司命司祿,差太一直符,在人頭上,察其有罪,奪其算壽。若奪一年,頭上星無光,其人坎坷多事奪算十年,星漸破缺,其人災衰疾病。奪其算壽二十年,星光殞滅,其人困篤,或遭刑獄。奪其算壽三十年,其星流散,其人則死。時去算盡,不周天年,更殃后代子孫,子孫流殃不盡,以至滅門。”故“為善者,善氣覆之,福德隨之,眾邪去之,神靈衛之,人皆敬之,遠其禍矣”據《赤松子經》說:北辰即北斗七星,北斗第一星(東斗)主管增減人的壽命,第二星(西斗)主管功名,第五星(南斗)登記生錄,第六星(北斗)記錄死籍,第七星(中斗)為東西南北四斗之魁星,總監一切神靈的生死禍福。《河圖紀命符》則說,除了天地有司過之神外,每家每戶還有灶神,人的身體內部則有“三尸”之神,每到一定時候,即上天向司命神作匯報,報告人的罪過。

     

    《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陳摶《心相篇》云:“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貽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若積陰德于冥冥之中,為子孫久長之計。”

     

    《心命歌》云:“心好命又好,發達榮華早;心好命不好,一世也溫飽;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保;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格言聯璧》云:“以父母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為心,天下無不愛之民、物。”

     

       《抱樸子內篇·對俗》稱:“人欲求仙,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而且具體規定;“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人欲天仙,“立一千二百善。若有一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復更起善數耳。故善不在大,惡不在小也。”《玄都律文》亦稱:“為善者自天佑之,為惡者天必殃之。

     

       人有一善,心定體安;人有十善,氣力強壯;人有二十善,身無疾病;人有三十善,所求者得。四十善、五十善以至九十善、二百善、三百善直至千善,各有善應。最高的善應是“后世出神仙真人”。其后的一些道教經籍如《要修科儀戒律鈔》、《至言總》、《墉城集仙錄》等,也多有關于善惡果報計數的類似記述,但所有這些善惡計數都是由天地神靈所為。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在《道門科范大全集》中稱仙靈主宰“錄善惡之二書,舉功過之兩簿”,又稱南極司錄“掌吉兇禍福之文,判長短死生之命。功則添而過還滅,善既錄而惡必除”。根據有關記載,自記善惡功過之事始于宋儒。據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述,趙中歲常置黃黑二種豆子于幾案間,以黃豆記善,黑豆記惡,每興一善念,則投一黃豆于器皿中,反之則投黑豆。此可謂功過格之濫觴,清石成金《傳家寶》稱,范仲淹、蘇洵等人均備有簿冊,記錄功過,以鞭策自己,行善去惡。據傳,經明袁了凡的大力倡導,遂大行于世。

     

       呂祖《勸世詩》云:“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君莫作。衣食隨緣,自然安樂。算什么命?問什么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眼昭昭,報應甚速。諦聽吾言,神欽鬼伏”。

     

       許遜真君《警世格言》云:“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張君房繼承道家積善的思想,提倡為道者要積小善戒小惡。他在《云笈七簽》中說:“萬善之要者,道德孝慈功能也;萬惡之要者,反道背德兇賊殺也。若乃強烈之,善者天亦福之,自然之善者即可知也。若乃強烈之,惡者天亦禍之,自然之惡者,即可知也。但有為小善者勿為無福,為小惡者勿為無禍。小善者如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一善以至于萬善一,一而皆有福應,既萬善功滿乃為九天大帝;為小惡者如積小以成大,從微至著,為一惡以至于萬惡一,一而皆有禍應,即萬惡業滿乃薜荔獄囚眾,永無原放之期也”。

     

    古云:“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日有所損。”

     

    “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惡。”

     

       道士自記功過當是仿效宋儒而來。元代凈明道有學道人“自錄”功過的規定,《太上靈寶凈明飛仙度人經法》卷一說“十戒”的第三戒要求學道者無忘“日錄”。日錄者,所以修檢善惡之處,因此,它是“不教之師也,不說之友也,不詔之君父,不約之法度。”凈明道的“自錄”是后世道教功過格的雛型。

     

       托名古仙或祖師撰述的有關“功過格”的小冊子甚多。較著者有成書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的凈明派《太微仙君功過格》以及《警世功過格》和托名呂洞賓的《十誡功過格》等。

     

       《太微仙君功過格》立功格三十六條、過律三十九條。各分四門。其中,功格有救濟門十二條、教典門七條、焚修門五條、用事門十二條。過律有不仁門十五條、不善門八條、不義門十條、不軌門六條。要求“受持之道常于寢室床室,置筆硯簿籍,臨臥之時,記終日所為善惡。”《十誡功過格》吸收宋明理學家的修養內容,稱“學道乃身心性命之事”,以十戒定功過。十戒指的是戒“殺、盜、淫、口惡、口舌、綺語、妄語、貪、嗔、癡”。《警世功過格》認為儒正心,道存心,佛明心,會通三教,修心為本。因此稱“變化氣質,歸于純粹”為一千功,而“心懷陰險”為五百過。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說,得道的人有三大法寶,一個是“慈”,“慈”就是仁慈,就是善良,就是慈愛,就像父母愛護兒女那樣愛護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就是把自己看做同萬事萬物、黎民百姓一樣,完全平等,沒有特殊,以維護宇宙的自然和諧。二是“儉”,“儉”就是節約,即是去奢念,清心寡欲,澹泊自守,就是無執著。三是“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出風頭,不冒尖,不處前,不領先,即是不逞強稱霸,要謙虛禮讓。

     

       功過格的各種功和過的規定,其特征就是仁民愛物、忠君孝親、崇信三寶(道、經、師)。它是道教倫理思想的體現,也是宋明以后中國傳統道德價值標準的反映。

     

       道教中的倫理道德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為社會穩定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m.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 亚州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伊在| 精品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日韩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凹凸在线一区二区|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产国品一区二区三产区|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 日韩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爆乳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区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版| 蜜桃传媒一区二区亚洲AV|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夜夜欢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