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在《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一書中說:“經濟結構失調,資源配置不合理,社會行為的短期化三者之間彼此影響;只要其中任何一種情況沒有較大的扭轉,都會給解決其他的情況造成困難。”可見,產業結構調整的兩個必要條件是資源配置均衡合理和企業的長期化行為。而企業行為是個體行為的總和,產業結構調整這樣的宏觀命題,歸根結底,是要由個體的投資決策這些微觀要素來解答。影響個人投資決策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還是安全感。
任何人對無常的恐懼都是正常的,但是為應對無常而采取了過度保護措施,說明他對現在的環境失去信心。一些銀行對億萬身家的富豪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不確定的政策環境和抱有敵意的輿論環境,是讓他們萌生去意的主要因素。關于中國富豪投資移民的報道很多,有人憂心忡忡,美國新批的投資移民中3/4是中國人。
所謂“觀其影,正其心”,這或許就是中間路線要沖出重圍的現實原因?畢竟均衡包含著效率的概念,而不是平均主義。但是高效的同時,怎樣用行動而不是口動向社會群體客觀地表達善意?讓人們心悅誠服,自信自覺。
現實上,越是底層,往往越是有更多的善意空間,因為畢竟,他們是缺乏行動能力的群體。他們需要的不過是事情的真相,而不是煙幕;是切實的安全,而不是顛覆;是真誠的善待,而不是巧取豪奪到永遠。
均衡智道,均衡來自于心悅和諧,智道是心平氣和中萌發的創意,如影隨形,如水映月,是天道自然而后人道無為的精神之氣,因而它只能產生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環境附體中。
“經濟結構失調、資源配置不合理、社會行為短期化”,是什么人影響的什么政策和輿論造成了這樣的無常環境?
“房姐、房爺、房祖宗”層出不窮,天平的兩端,究竟哪邊在失衡?
“強拆、劫訪、物價飛漲”,公共服務從弱化到走向反面,是什么原因導致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在天道無為而人道自利的環境附體中,如何才能映照出均衡智道之影?信念豈能脫離行動自成一體?中國夢怎樣才能花好月圓而不是自溢其間?
輿論環境帶有敵意,會使某些群體唇亡齒寒。輿論的混戰升級,也會使人們失去理性批判的建設性。《較量無聲》從網絡媒體中悄悄洗凈,但公眾依舊要對“因”無能為力,卻要對“果”全力承擔。扭曲的憤怒迅速蔓延,來源于無視的結果,來源于在某種視覺盲區下將包括“責任”在內的所有可用之物都當成一種“市場”的尋租載體。
在我們的社會,醞釀著兩種危機,監管過度和自由過度。哪些是自由過度,權利?私利?私欲?哪些是監管過度,市場?效率?活力?自由載體與監管對象完全錯位,這就是動蕩和噪音亢對的原因。市場并不是天生的嬌羞完美,它需要太多的雕造和管制,私利也不是天生就合理,不論是權力還是盈利,都需要放在制度的鐵籠里接受馴養。權力愿意接受馴養,但前提是讓渡權力。權力愿意接受馴養,不等于追逐盈利者也愿意接受,當有一天,盈利者開始馴養權力時,陀螺就不再旋轉了,因為這片土地上的權力根植于地下的養分。
信念就是夢,如露亦如幻,但它是陀螺旋轉的支點。因為有夢,所以才追求,所以才有勁頭,所以才有意義,只是信念是什么?是利己還是利人?是“人不利己天誅地滅”,“逐利是企業最大的道德”,還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雷鋒精神?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從一種不平穩到另一種不平衡。支點越明確,轉動就越持久,但是前提是支點一定要在中間,支點是去除斑駁雜能的力的純凈,靠雜沓能量推就的任何傾斜都會導致陀螺的傾崔。
我們需要一些力的支撐,因為天平已經太傾斜,同時人們也等待一些信任的東西,因為被蒙蔽得太深以至于草木驚心,同時花拳繡腿也會使信念折損。能量如果總是在一點上使勁,爆發另一種動能就成為可能,這是力學的原理。信念是夢,它維持著陀螺的旋轉,雖然它是夢中的空,但難道就不會成為空中的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