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文化是一種漢族民間信仰。在中國,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廟有很多,過去在各個城邑都有這類建筑。而武圣關公廟在海內外數量及規模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關公是一種精神。關公本名關羽,字云長,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端的人生壯歌,被后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圣偶像。
關公文化即是指關公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精神氣質及其對社會精神生活的影響。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它對社會生活最直接的意義是在精神方面,主要是在倫理道德方面。關公文化精神價值的核心在于道德價值。
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漢族傳統文化是倫理型文化。關公文化作為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倫理型文化,倫理道德是其核心內容。關公的忠、義、仁、勇,滲透著儒家的倫理道德精神。千百年來,人們崇拜關公,本質上是崇拜關公高尚的道德人格。關公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關羽是蜀漢名將,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其由將而侯而王而帝而圣的1800多年,就是關公故事精神流傳-信仰風俗出現-關公文化形成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官方和民間共同締造了廟宇文化——建筑、雕刻、楹聯、雕塑、繪畫等等內涵豐富;締造了祭祀文化,程式規整而嚴密的祭祀儀式、全球信徒的朝拜現象;締造了廟會文化和戲曲文化——物質和文化的交流,戲曲與雜劇的展演;締造了商神文化,關公因他的忠義而被社會方面面的人群當作求平安、求財、求學、求進的神祇。
關公文化中最根本的理念文化——關公的忠義仁勇和誠信精神。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義取利,以勇精進,這種精神如今已然成為民族精神和大義,成為社會發展與和諧的根本;衍生了關公產業文化,各地官方民間舉辦的的關公文化旅游節,相關的文化產業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