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周前,我在硅谷的工程師好友想給女朋友做頓生日晚餐。苦于工作太忙,沒時間買菜,他通過Grubmarket.com訂購了食材,并在2小時內完成烹飪。菜式包括:烤新鮮三文魚、煎帶子、酸豆角肉末、洋蔥肥牛、炒青菜和盆栽蛋糕。
據他說,從訂購食材到送貨上門,整個過程不超過24小時,而且食材總價比在超市購買便宜至少1/3。
另外新鮮度角度,因為好奇,我也注冊了Grub Market,發現該網站免費送給注冊用戶的三磅蔬菜,比平時我在灣區Whole Foods、Trader Joe's 及Safeway幾家食品零售商買的都要新鮮。
看起來,這也是一個想在垂直領域對亞馬遜發起挑戰的創業公司。生鮮服務 Amazon Fresh 是目前亞馬遜正在全球力推的業務,除今年5月大手筆2000萬美金砸向上海美味七七成為其小股東進入中國外,他們還在美國市場營銷方面做了很多事。
但雖有資金優勢,亞馬遜面臨問題是:一,移動電商目前增速是整個電商市場增速的三倍(今年二季度數據),這給很多新進入者機會;二,移動電商這種即時又類目垂直的業務模式,很容易摧毀老綜合類電商長期建立的品牌(因為不知道怎么選擇),迅速在用戶心中確立“心智定位”。第三也是很重要一點,目前硅谷正發生的覆蓋全產業的一些新趨勢,使創業公司從起點即能夠更靈活構建和調配資源,如Grub Market,其物流核心理念即用到了利用城市閑散勞動力構建服務的 “Lyft” 模式,及大數據應用。
大數據算出最短遞送路徑
Grub Market今年初上線,主要致力連接本地化農貿食物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從商業模式看,它沒有新奇的地方,每單生意,收取賣家一筆15%-25%交易費,但如果仔細看下這個團隊的人員配置,有點兒意思。
通常,電子商務模型會涉及三個環節,一平臺,二倉儲,三物流,美國電商兩大模型 eBay 和亞馬遜在這三個環節處理方式不同,其中 eBay 兩端主要服務C,平臺是重點,幾乎不涉及供應鏈;而亞馬遜以供應鏈著稱,它有倉儲和強大的物流。
從上游供應商看,Grub Market 更像是個亞馬遜,它服務于小 B,即一個個小農場主,如已達成合作的冬季果樹農場,這是灣區一個以家庭農場方式經營的小企業;但中端,Grub Market 走的又是 eBay 路線,它回避倉儲,沒任何庫存,賣家直接與下單用戶對接;而到了下游,它又回到了亞馬遜,但是個非常“奇怪”的亞馬遜。
據Grub Market創始人、前eBay員工徐敏毅透露,公司目前12人,其中技術5 個,遞送2個。也就是說,技術人員約占其總人數1/2,而物流人員則才不到1/6。
這是因為,它5人技術團隊主要工作是利用大數據整合 GPS 地圖及數據。這是硅谷已經明顯發生的趨勢,前一陣外賣領域投資很熱,但外賣物流背后整個大背景或者說概念提升都是大數據的應用。
實際上,所有涉及物流層面的行業,硅谷新秀都在通過大數據重塑舊概念。具體做法為:通過分析用戶數據,使物流能預測哪個區、什么時間用戶訂單會怎么樣,以提前調整運力并縮短用戶等待時間。
這里也包括運輸的路線優化。而所有這一切核心,都是對城市交通和物流的數據收集,及處理和分析這些數據的能力。
不過Grub Market配送人員之少,僅占公司總人數的1/6,除數據優化外,這里還涉及物流環節另一個很重要問題,那就是“The Last Mile”。
The Last Mile 問題
還記得 WebVan 嗎?硅發布曾報道過美國歷史上最大一互聯網泡沫,這可能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一互聯網泡沫。從1999年出現到輝煌上市,再到2001年成為美國最轟動破產公司,這真是個非常可怕的故事。
首先,WebVan要解決的是人類一個原始欲望,即不用出門也能馬上吃到想吃的新鮮東西。但它的做法堪稱瘋狂,它想讓用戶在網上訂購的豆漿,在變壞前就送到用戶手里,WebVan甚至承諾:可以30分鐘內送貨上門。
上世紀末,美國風險投資商和華爾街瘋狂向其注入超過8億美金投資,其中包括基準資本、紅杉資本、軟銀資本、高盛和雅虎等,他們進入目的是:鼓勵Webvan迅速建立自己的基礎設施。
所謂基礎設施是指,為更方便運輸,Webvan成立初就動用大筆資金,在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芝加哥等地建立一套昂貴的運輸中心。
這里一個背景是:食物很多需要被保存在特別溫度中并快速傳遞,否則非常容易腐爛。但要做到這點,就意味企業必須有大量庫存及運輸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說,WebVan自建倉儲和運輸中心是對的。
但Webvan必須知道,它面對的是一個利潤空間已經很窄的食品行業。面對傳統零售商的直接競爭,Webvan不得已必須以非常接近基礎雄厚的傳統超市商品價格吸引消費者。
雖然通過盲目擴張,它已讓自己銷售額占美國總市場份額的46%,但據分析師估計,當時Webvan不得不靠自身承受力吸納消化每單10美元至15美元的額外成本,才能將貨物送至用戶手中。這也使它的贏利變得不可能。
實際上在匯集產品和消費者問題上,傳統超市系統是個很不錯的方式,因為在這種方式下,營銷與物流環節中至關重要的“The Last Mile”,是消費者在經歷(消費者步行或駕車到超市),而不是企業產品在經歷,這意味可以節約大量成本。
配送由閑散勞動力取代
那如果消費者只想坐在家里,到底該怎么解決“The last mile”問題?Grub Market 找到的方案是:利用城市閑散勞動力。
徐敏毅指出,Grub Market 以后會用大數據同時整合進同一區域的閑散勞動力時間,讓他們把遞送食品作為副業。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采訪寫稿子外有點空余時間,也可以去申請報名充當一下外送人員,順便賺點兒零花錢。
Grub Market可能是第一個把這一理念應用到移動生鮮電商的創業公司,但這背后其實是硅谷普遍在很多行業層面呈現的另一趨勢。其它涉及行業還包括外賣公司和租車服務,比方說 Uber 在美國最大競爭對手 Lyft。
Lyft與Uber在司機層面的核心差異為:Uber載客司機主要還是專業司機,但Lyft 一開始就是以城市閑散私人車主為主,比如說有一天當你叫了一輛Lyft,搭載你的很可能是我這樣有著其它職業的非專業司機,所以當你乘坐 Lyft 和 Uber 時,會明顯感覺到文化差異。
我曾在美國知乎網站 Quora上看到過一段話,大意是區別兩家公司的司機特點,其中Lyft被描述為更健談、社交化,以及乘客總坐在他旁邊的前座;相比較,Uber 司機則傾向安靜,并總是把前座坐背挺直,以讓后面的后座有更多空間。
最后,Grub Market所以能做到價格更便宜和食物更新鮮,是因為它采取直銷模式,即上游供應商剔除了很多零售中間鏈條,從而節省下被每個環節瓜分的利潤/等待時間,但農產品直銷在中國已有很多,這里不再討論。
據徐敏毅透露,目前Grub Market平臺有165個賣家、1500個食品種類,用戶數則在5000左右,以硅谷大軟件公司員工為主,比如谷歌和Facebook等,其中60% 是華人。
Grub Market目標是能做到當天遞送,但其目前還處于一個非常早期階段,許多想法尚在概念層面,不少創新也可能面臨組織形態方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