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馬化騰分別在2014年9月、11月發表“連接”的觀點,甚至馬化騰將騰訊定位于“連接器”,現在不少做在線教育、教育O2O的朋友也將“連接”作為公司發展的方向,不過,在經過兩位大佬的明確移動互聯就是“連接”后,筆者還是堅持認為教育O2O的本質仍舊是信任關系而非連接。
教育時間成本的不可逆 ,注定教育O2O必須建立信任關系
當前O2O已經在各個行業爆發,可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服務,其時間成本是不可逆的,如果要讓學生、家長相信某一教育O2O平臺,建立信任是前提;如果要讓學生在某一時間段的學習效率得到提升,除了需要教育O2O平臺本身的優質教育資源,還要和學生、家長建立起關系,通過關系使平臺、學生、家長得以有效互動。
從2014年至今,教育O2O平臺已經不下于20家,可當前唯有跟誰學一枝獨秀,僅上線5個月,實現教師注冊量達到7萬名,學生數量數百萬,最高日營收達到209萬,平臺上收益最高的教師已經通過跟誰學創造了百萬級的學費收入。通過跟誰學的成績來看,與競爭對手相比,其最大優勢來自于創始人陳向東的品牌背書,根本上解決入駐教師、學生、家長和跟誰學的信任問題。
由于教育O2O剛剛起步,還難以有教育O2O平臺做到像大眾點評那樣建立起顧客和商家的關系,而跟誰學新近推出的IM答疑系統,提問可以獲得學分,同時還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來自平臺的其他“老師”的答案,從而積累大量的學習資源數據,與其他教育O2O平臺相比,跟誰學為學生、家長、教師之間建立起一道長期的關系,提高跟誰學用戶的粘著性,這也正是跟誰學能在短短9個月估值達到2.5億美金的重要原因。
連接是未來方向,對教育未必有效
連接是移動互聯時代的重要特征,毋庸置疑,可我們要清楚,連接對類似BAT這些大數據平臺具有價值,因為連接的內容越多,其收集到的數據就越豐富,就會相應地減少垃圾數據可能性,從而提高其利用數據的效率和數據價值。
可是對于教育O2O平臺而言,我們重點收集的是學生行為、學習數據,沒有必要將學生的全部數據都拿到,比如BAT可以通過收集一個人的心率、血壓數據來分析其健康程度,并提供相應的醫療支持,而教育機構拿到這些健康數據當前場景看來幾乎利用價值不大。
尤其是教育O2O作為教育移動互聯網轉型的重要形式,僅僅以解決過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等問題,做教師、學生之間的“連接器”,最終會把自己淪為教師信息數據庫,其價值也將大打折扣。
作者:畢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