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仰的打造
我們已經知道,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實現員工的自我經營。綜觀歷史與現實,那些能夠自我經營的人都是有某種信仰的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在精神上有了為之奮斗的某種信念,這個人才最有可能實現自我經營。大家仔細想一想是不是這么回事。我們管理上之所以采取王道的措施(這些團隊打造的措施),目的就是要讓企業做大做強成為每位員工內心為之奮斗的信念,就是要讓我們的企業成為員工甘心奉獻的平臺。我們前面說到團隊打造的關鍵在領導布道,原因就是老板要通過這個方式盡力強化企業和員工之間的信任感。可以說,老板布道的最高境界是通過布道打造起企業的信仰。我們都知道,信仰的力量是最偉大最神奇的。信仰可以引領人為了到達夢想之地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歷經千難萬險卻終不悔。企業信仰的達成非一日之功,需要老板長年累月苦心經營的結果。企業信仰一旦達成,就為企業建立了最穩固的磐石。這時企業里的員工關注的不僅是現實的層面,想象更多的是充滿希望的未來;關注的不僅是物質的層面,關注更多的是精神層面。企業信仰一日不達成,那么企業就不是建立在穩固的磐石上,而是建立在沙灘上經不起風雨飄搖。IBM管理大師小托馬斯·沃森說:“分析任何一家存在了多年的大企業,我相信你都會發現它的適應性不是歸功于組織形式或管理技巧,而是歸功于我們稱之于信仰的力量以及它們所產生的對員工的巨大凝聚力。” 經營大師松下幸之助也曾斷言:真正激勵人們百分百投入的動力,不是金錢等組織提供的外部條件,使人們忘記痛苦不斷前行的,是其內在的組織信仰。那么現在我們來看看世界一流的企業家是如何通過布道來打造企業信仰的呢?
杰克·韋爾奇是全世界企業仰慕的“世界第一企業家”,他成功地經營著愛迪生創辦的“百年老店”,使之成為全球高山仰止的企業管理圣殿。GE是否也是靠企業信仰發展起來的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大家不可否認的是,韋爾奇的布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有一天,記者采訪GE一位員工:“你們靠什么成為美國以至全世界都仰慕的企業?”那位員工對記者說:“我們依靠的是全體員工對企業的信仰,對企業領導韋爾奇的信仰。打個比方,如果明天早晨上班的時候,韋爾奇頭朝地倒立進公司大門,你必將看到后面所有員工都會倒立進入公司大門!”
韋爾奇是如何實現企業、領導人神圣化的呢?據介紹,韋爾奇看似領導GE十萬多員工的龐大隊伍,實際上他只抓住他直屬的42個戰略經營單位不到500位領導人,認真當好他們的“老師”,堅持定期在培訓基地上課,講述自己的主張,并反復講,直到他們有了自覺行動,并獲得事業成功為止。正像他在自傳中說的:為了實現上下統一的意志,共同的戰略目標,“我執著地在理性和感情兩方面做好工作!尤其在核心生產、技術開發和客戶服務的三大業務上,必須通過不斷溝通交流這個民主的過程,達到追求上的充分一致”。接著,這500位領導再尋求與下級的充分一致,以此類推。總之,領導必須都是老師。這大致可看到GE以企業信仰為中心的企業文化的主要著力點。在打造企業信仰的過程中,韋爾奇所做的工作就是布道。企業信仰是老板長期布道的結果,布道是老板打造企業信仰的外顯形式。韋爾奇通過反復的布道,讓企業里從高層到基層都變成一個“鋼鐵巨人”,這個時候千千萬萬的員工就成了一個力量無窮的整體,戰斗力可想而知。
日本惟一一位把街道夫妻店經營成著名跨國公司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他一生打造了兩家世界五百強公司。他不僅壽命長——94歲,而且當總經理時間也長——60多年。這是很多企業家的夢寐追求。他如何做到的?有這么個故事。
1932年,當時松下只有37歲,一向對宗教不屑一顧的他,經朋友規勸來到廟堂。他看到廟堂里有擠不動的人,都在頂禮膜拜,真誠至極。這種常見現象卻引起他的深思:宗教靠什么駕馭如此眾多的人心?又靠什么讓人保持如此平和而無私的心態?我們做企業的為什么做不到像宗教一樣讓員工忠于企業、信仰企業呢?如何也讓員工成為企業的信徒?后來,松下做了三件事:一是不斷提出能夠征服人心的理念,建立自己企業的信仰體系;二是有嚴密可行的有效組織;三是有個身體力行的領袖,及其鼓舞人去執行的魅力。核心問題是如何讓理論與領袖在人們心中神圣化。這是一個企業事業成功的過程,也是使人心理念不斷統一的必然結果。松下正是想到這點,于是成立了P(Peace和平)H(Happiness幸福)P(Prosperity繁榮)研究所(也是出版社)。他把人類共同的理念作為松下公司永遠追求的理念和信仰,并堅持把這一追求通過研究、宣講、出版、培訓等多種形式,灌輸到每位員工心里。
支撐企業信仰的核心就是前面講到的“四道”,無論中外著名企業信仰的打造都擺脫不了這四點。對這“四道”的領悟和深耕的程度不同決定了最終的結果不同。我們正睿提倡的是:在一公分的寬度做出一公里的深度。企業信仰的打造亦是如此,圍繞這“四道”大做文章,然后“缺油補油,缺鹽補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