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一詞最早是在2011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提出。在2012年10月由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的SiegfriedDais及德國科學院的HenningKagermann組成的工業4.0工作小組,向德國政府提出了工業4.0的實施建議。
從消費意義上來說,“工業4.0”就是一個將生產原料、智能工廠、物流配送、消費者全部編織在一起的大網。消費者只需用手機下單,網絡就會自動將訂單和個性化要求發送給智能工廠,由其采購原料、設計并生產,再通過網絡配送直接交付給消費者。
工業4.0將要打造“智能工廠”,不會再制造統一的、毫無差別的產品,而是在同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千萬種定制化的產品。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位于德國西南部的Kaiserslautern市,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SE)就擁有這樣智能化的生產車間,來生產高度“定制化”的洗發水和液體肥皂。
廠房的生產線上,有十幾臺設備,一個個塑料瓶依次在傳送帶上灌裝、封蓋、包裝。不同之處在于,每一個產品的標簽上都有芯片,記錄了不同的數據。這個產品的“大腦”可以指令生產線灌裝什么樣顏色和成分的肥皂液,也能指令調配比例,還有包裝的方式……工廠的員工在中央控制系統中可以全稱把控。
在不久的將來,買車可能實現個性化定制——在手機里打開智能汽車工廠的App,從數百種配置中選擇一款車型,然后在個性化訂單中輸入諸如“把轎車內飾設計成綠巨人”的要求,約一個月,一輛用工業4.0流水線為你度身設計、制造的“綠巨人版轎車”就會送到買家家門口,價格并不比量產車貴多少。
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中國的互聯網流通、消費、零售、溝通行業的高潮已經到了,但也就快結束了。在工業4.0 時代,當消費者可以直接向智能工廠定制商品且價格更低時,淘寶這樣的電子商城也將面臨覆滅。
為了使德國成為智能化生產系統領先國家,引領新工業革命,德國政府在德國高技術戰略2020中把“工業4.0”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投入2億歐元。其研發主題包括:“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