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大公網特約評論員譚翊飛供大公網的“月度政經分析”專稿,原題為:9月政經走勢分析 中央高層軍事變革達共識。
一、政治
從政治層面看,依然值得高度關注的是反腐的走向。31個省市區中央巡視組都已全覆蓋,第四輪巡視也接近尾聲。這些尚且太平的省份,官場流言甚多,誰誰誰將落馬的信息不絕于耳,部分陸續證實,部分至今秘而不發,或等待時間證偽。許多官員仍在忐忑不安中度日,這是他們的煎熬時刻。
從目前的形勢看,北戴河會議之后,反腐的勢頭雖然并沒有停歇,但是已經出現了一些變化。公開露面不多的的王岐山8月25日在政協常委會上脫稿與委員交流。而任何關于老王及反腐走向的信息,都是官場最走俏的信息。
老王曾經說過,治標是為治本贏得時間。在經歷了厲聲反腐、官場整風及社會層面的強力管控之后,民眾的期待正在發生變化。過去,官場打老虎,民眾看熱鬧。而今心態逐漸平靜,看熱鬧的邊際效用遞減,因為誰也數不清楚有多少大小老虎蒼蠅落馬,這已是中國政治的新常態。
治本之策仍值得期待,唯有制度建設和法治,這也是四中全會的主題,民間翹首以待,但至今仍未有任何官方版本關于這次會議如何搞法治建設的信息披露出來。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目前無論是財權,還是人事權、事權,目前都停留在繼續朝收權的方向前進。中央要進一步提高中央的財權,同時也增加中央的事權,人事權歷年的變化很小,不存在增減。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一個基層官員不作為和亂作為帶來的惡,可能遠甚于對中央的政策錯誤給其帶來的感受。因此,提高一體化的行政服務水平、強化中央對地方監管監督,從一定程度上,這可以讓行政變得高效,并且得到許多民眾的擁護。
但是,中國之大,2000多個縣的龐大國家,再好使的中央也不可能管得過來。樓繼偉也提出了對央地事權的劃分原則,有些事情只能地方來做。因此,改革無論怎么走,都繞不開讓地方民眾監督地方官員的這個環節。
反腐帶來的是政治權力結構的變化。據不完全統計自18大以來,已經有80多名副省級及以上官員職務發生變動,包括部分落馬官員。這意味著,省級正職的遴選池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對未來的影響是驚人的。類似李希的升遷,從異地調入,擔任副職,這類人值得高度關注。因為既有異地經驗,又空缺之時補位,一定不簡單。
9月份,更重要的政治變動來自于山西和吉林兩省省委書記發生變動,這可能是一次意外導致的變動,但卻無意中揭幕了新一輪的省級正職的變動序幕。為了避免形成地方派系和地方勢力,省級黨政一把手不超過兩屆任期就要被輪換,其來源大多是本地或異地的副職。除了王樂泉曾執掌新疆上十年外,這一規律都得到遵守。在上一輪奔向十八大的調整之后,至今也有數年,新一輪的調整當然是奔向十九大。
從年齡上看,地方層面,包括黃奇帆等年齡超限的人員或將退休,或提前升任更高職務。最高層級也面臨年齡限制,部分人員將退出。
如果說,前一段的反腐是處理前任的遺留問題且震懾官場,那么下一輪的反腐,可能影響更為深遠,因為直接影響的可能未來的政治走向。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世界軍事變革的內容,也意味著中央高層在軍事變革上逐漸取得共識。軍事變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開,如打破兵種分割,建立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等改革可能會獲得實質性推動。軍工題材的股票今年一直被熱炒,但是軍工科研院所的改制仍只聽樓梯響,未見人下樓。
國際政治領域的變化同樣值得高度關注。美國打擊伊斯蘭國極端武裝勢力,中國國內一些學者主張中國也應出兵。中國海軍曾遠赴亞丁灣護航,在海外使用軍事力量,但至今中國仍未在海外駐扎一兵一卒。學界呼吁中國軍力走出去值得關注,可能意味著中國的外交戰略正處于韜光養晦和積極有為之間的搖擺期。之前,中國接手新加坡經驗瓜達爾港曾引起國際媒體的熱炒,海外認為中國要在海外駐軍,但何其難也。
中美軍機在南海的再次相遇,中美兩個大國在破和立之間建立新的規則和認知。中日關系出現緩和跡象,日本經貿團訪華。中美日的關系,還需要看11月份的APEC會議,到時奧巴馬和安倍應都要來中國。
二、改革
在經濟下滑的形勢下,加強對官員的監督和對社會的管控已帶來實質性的改變,但民眾更期待的是改革的到來,而且是真正觸及陳腐體制、建立長久穩定制度預期的、能給老百姓帶來實惠的改革。
改革高度取決于集中的權力中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國務院層面則忙著“調結構”,密切關注經濟走勢,通過細微的手術刀,定向調控,提升新興經濟和業態的競爭力。一年以來,李克強的改革主要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商事登記、通關便利化、棚戶區、小微企業、推銷高鐵,日常應對性的工作更多。
深改組肩負重任。這需要聚焦于組長習近平的行動,內政外交事務于一身,行程忙碌。在公開報道的行蹤中,外事活動和具有象征意義的紀念活動占了不少比重。內政改革方面,次數少,但分量重。
價格改革看樣子要大力度推進,尤其是農產品、能源領域的價格機制,但價格改革很大程度上等于允許漲價。老百姓得不到實惠。新型城鎮化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理念很好,夢想很美好,但現實很骨干,公共服務、城市基礎設施、政府辦事能力和效率、政府的公正性沒有大幅提升,城鎮化很難真正有觸動。
至今,除了高考招生改革外,大的改革方案,似乎仍處于秘而不發的狀態。諸如財稅等改革,民間依然聽不到改革細則的風聲,也聞不到改革的味道。司法改革雖然通過方案,六地展開試點,但實質性的動作仍不多。
四中全會和APEC會議都將臨近,內政外交的變革負擔都不輕。下一步如何走,這一年的改革如何總結,還真值得細細思量。沒有制度的重建,轟轟烈烈的官場整肅和社會管控,很可能功虧一簣。
三、經濟
經濟領域的變化來的更為激烈。“三期疊加”的特征不斷顯現,微刺激之后,經濟再次加速下滑,傳統產業不斷下行,新興產業卻難以支撐大局,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激烈變革的陣痛期。
8月份的數據,國內消費和投資都出現較大下滑,尤其是工業增加值數據為20年來所少見。這些下滑與房地產、用電量和內需被政策提前釋放后的斷檔所造成。與房地產相關的鋼材、有色金屬礦、水泥、平板玻璃等增速全線下滑。
雖然早在2013年就下達了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文件,但是至今這一問題仍十分嚴重,中鋼傳出全面逾期。中國的債務和GDP之比已處高位,貨幣想放也不可能了,而且只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
這種需求的頂峰提前到來,引起工業增速的大幅下滑,幾乎無短期藥可救。承認現實,低頭猛干,加快轉型升級方為良策。可是談何容易?
更讓人焦心的是,對于房地產下滑帶來的經濟下行,相關層面似乎認識并不清楚,仍然在強調新型城鎮化拉動內需的邏輯——農民進城買了房,買了房子買家具家電,而事實上,這些行業增速已大幅下滑。
幸好,CPI和就業都無大事,如果這兩項再出問題,改革也就僵硬了。
9月的經濟和宏觀調控仍然愁眉苦臉,市場盼寬松,寬松不見來。寬松不得來,傳言卻不斷。沒有全面寬松,定向寬松是不可避免的。
筆者看來,寬松是為了給改革創造時間和空間,這是借來的時間,如果再不快馬加鞭,疾速改革,我們還有什么可期待的?
(本文來源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