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與時俱進的思想武裝我們的大腦,并指引我們的社會進步。新中國成立我們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我們的工作;時代變遷,改革開放年代我們用“鄧小平理論”指導我們奔向小康社會;江澤民時代我們迎來了“三個代表”;胡總書記提出了“科學的發展觀”“八榮八恥”;到了
【Michael有話】企業核心價值觀的提煉一定要言簡意賅,不要象某某核心價值一樣,搞那么多條,記都記不住,還落地個鬼!
任何一家公司都要走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厲程,企業文化也同樣伴隨著企業的發展,也是具有時間屬性的。時間在變,企業所處的環境就在變,內部的微觀環境在變,企業外的宏觀環境當然也在變化,整個社會都在變化中,所以,結論就是企業文化放在長遠的視角來看當然也是在變化的!只是變化的幅度大小而矣。我認為一家公司企業文化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家文化階段、企業家文化階段和品牌文化階段。這三個階段在多數情況下,也對應著企業成長周期的不同時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分享一下企業文化發展三段論:
企業在創業期,其企業文化基本上就是“家”的文化,為什么我這說個階段是“家”文化?創業初期,三五個人兒,七八條槍,大家聚在一起創業,用創業的激情,去抵消奮斗的壓力,在企業文化層面,他們肯定也不會說我們要搞搞什么企業文化建設,但他們肯定要考慮大家在一起如何開心工作,彼此之間應該以什么樣的心態來合作,老板也要思考如何讓大家工作起來感覺有希望,保持工作的良好狀態,愿意同甘共苦,努力度過難關。這也算是企業文化的萌芽,但是,這還稱不上企業文化。創業時雖然人少,但工作效率可不低,每天加班加點,起早貪晚,非常辛苦;但是也沒有聽到任何人怨言牢騷,每個人都是標桿,每個人都是榜樣,招兩個新員工來了,大家的影響力和監督半徑也都能夠顧及得到,所以,這時好像也不用建設什么文化。
這個階段沒有規范的文化,你會發現這個階段老板往往最關心的是企業的生存,是銷售、是現金流,而不是文化。對應企業所處發展周期:創業期。企業生存時間大多3年以內。
這個階段“家”文化色彩突出,人治大于法治,企業管理靠的是親情,感情,相互間的信任與默契。就算有兩條個人信條,也可能是帶有很多的個人色情感,哥們義氣成分,談不上規范,更沒有章法。
第二個階段為企業家文化階段,之所以叫企業家文化,是因為這個階段的企業文化受企業家本人的思想影響大,并且是在企業家本人的價值觀主導下,形成的企業文化。當然,這并不代表除了企業家的觀念,其它思想一點都沒有,這個階段的文化還包括一些公司中高層的達成的共識、員工共同的認可理念、符合時代潮流的元素等等,而且,你的文化觀念一定是符合普世的價值規律的文化內容。比如黑社會也是有文化的,但那卻不是我們這里要去探討的。企業家文化階段是一個相對規范的文化的發展階段,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支撐公司的發展和持續。
隨著企業發展,公司越來越好,企業已進入了發展期及成熟期,尤其是進入高速發展期以后,很多矛盾在這一時段突顯出來,有些必須要用文化來更好的解決,企業家開始意識到文化建設的問題,并把文化建設列入日程。這時早已不是三五個人七八條槍的時代了,團隊越來越大,管理越來越復雜,企業規模越來越大,而老板也越來越累了。公司已經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圍與做事方式,企業家也開始投資公司的文化建設,有自己的文化體系雛形,并已經開始想辦法去落地,這個階段,公司已經意識到要用文化和機制去打造我們的團隊了。
【Michael有話】這時的公司“有錢”,但“沒文化”,呵呵,開個玩笑,這個時期的公司我們會發現,戰略有沒有?有,你沒有完備系統的戰略,但你每年的目標都是非常清晰具體的,戰略你是有的;機制你有沒有?有,貴公司沒有多,但也一定有少,各種規章制度一定有一些,這個你也有;團隊有沒有?有,人數都那么多了怎么能說我們沒團隊呢?但是,有一樣東西你應該有的,但你真不一定有,這個東西就是企業文化!用小沈陽的一句話:“這個可以有,但這個你真沒有!”這時還只用親情去凝聚人心,用感情去管理團隊,用信任與默契來監管公司的運營顯然已力不從心了,已經難以同步公司的發展,所以,這個階段你也必須依靠機制與文化來管理團隊。
企業文化發展三段論中第二階段的特點是:
這階段企業發展大多處在發展期和成熟期,企業生存時間一般在10年以內。公司在高速發展擴張,在行業中的客戶與市場也都相對穩定,但企業家卻發現自己公司雖然生機勃勃,但其實卻是管理混亂!企業主要面臨三大矛盾等待企業家去攻克:規模與規范之間的矛盾;戰略與執行的矛盾;快速成長與HR的矛盾。而要解決這些矛盾,首先要統一團隊尤其是核心團的思想,而這當中企業文化所能起的作用不容小視,甚至可以用文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解決很多企業問題。所以,提煉并培育規范的企業文化,投資建設企業文化是優秀公司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必然。這一文化建設的結果,不只為企業的高速擴張與發展提供支持,也會為公司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也就是說優秀的“企業家文化”可以兼顧和支持到企業的發展期和成熟期二個時期。
很多企業家會在這個階段開始關注公司的思想氛圍,投資公司的文化建設工作。有的開始讓企劃部門整理公司文化,有的請咨詢公司給梳理和提煉公司的文化,并開始塑造公司文化、做文化的宣貫和落地。網站上也掛了公司的文化理念,新員工來了也開始講文化,甚至也請人策劃了自己公司完整的CI手冊,各種規章、制度、流程也都逐步建立起來,并成為公司運營的重要手段。但是,總體上,在這個發展階段的企業文化中,企業家本人的觀念和思維,對整個公司文化的影響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我們可以在公司決策執行、成員成長、機制建設、包括公司硬件資源的配置上,都可以找到我們公司的那位“英雄人物”的影子。所以這個發展階段我稱其為“企業家文化”。企業家文化階段的文化,對內體現為企業家文化,對外則體現為公司產品文化和服務文化等,這些也都企業家文化在產品與服務中的具體表現。
這一階段,雖然很多公司也提煉自己的文化理念,公司遠景,價值觀等,有些還花了大精力策劃了整套的CI(企業形象識別系統),但是,所有的理念還只是停留在墻上和公司的文化手冊里,并沒有真正落地,并沒有變成指導員工一言一行的思想宏法,更有甚者,我們可愛的員工,連天天看到的墻上的標語、口號是什么玩意都不知道。這種情形在中國的成長型企業當中非常突出,落地效果并不理想!為什么不理想?通過前面分享4E文化的內容,我們可以清晰的知道:是缺乏企業文化容力建設導致的!這也是本書要去討論和分享的重點。
有了第二階段規范的“企業家文化”的支撐,企業的發展會更快,更有動力。這一發展階段是企業文化培育、塑造的最重要階段,也是企業文化容力的建設的關鍵階段,它真正為企業注入了思想和靈魂,為全體員工指明了方向。同時為第三階段的品牌文化也奠定了基礎。這一步文化建設走的好,至少可以支撐貴公司在國內或是行業內做到優秀,文化建設是企業發展和持續的必然選擇。
第三個階段的文化也是文化的最高境界,稱其為“品牌文化”階段。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的管理日臻成熟,逐漸發展到了發展期后期或成熟期,公司也成為了國內的知名企業,甚至是行業前十,非常優秀。但這時的公司如果不能保持持續的發展將面臨界衰退,或者是二次創業。第一代企業家也到了思考企業如何傳承的問題了。是交給下一代接班人,還是找職業經理人,還是干脆把公司賣了。但無論你選哪一種,無論是你還是未來的職業經理人,你們都必須要完成的一個使命就是:要給這家公司留下您的“經理之道”,而不是“萬貫家財”!要做成百年老店還要在文化上做些什么?否則,如何持續。
【Michael有話】企業一定要永遠發展嗎?永遠增長嗎?即然企業內部、外部環境都是在變化的,企業的戰略決策是不是也應該有“進、退、攻、守”呢?我認為,企業不一定年年都增長,尤其是遇到金融危機時,干嘛還要一定增長!今天的退守,是為了明天的進攻,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這時您企業已經非常優秀,已經10年不敗,但您的優秀恰恰可能也是你卓越的大敵:“因為你太優秀,所以很難卓越!”為什么?因為這階段你要解決的矛盾也很多,你要面對當年叱詫風云人第一代“英雄人物”,他即將淡出的風險與管理的傳承;你要面對公司人員包括高管在內將無法回避的歷史更迭,你還可能面對公司面臨國際化機遇與挑戰,比如機制、流程要與世界對接等等諸多問題;這時,如何持續你的優秀,您如何持續的發展,如何持續的保持你的行業優勢,你如何持續的提高你的核心競爭力,如何讓目前的優秀變成永恒的卓越。所有這些都是在回答如何持續的問題。
這個階段你的公司員工眾多,規模更大,人員更多元,分工更細化,崗位更復雜,地域也更廣擴,你的文化如何與時俱進,不但符合時代精神,更為大多的員工所認同,這需要我們要在文化上做些調整,如何突出企業的品牌,而弱化企業家個人的“英雄主義”,從而讓文化更帶時代感;這時的你可能面臨國際化的機遇,您需要有更多的內容與國際接軌,去回答的是什么樣的品牌文化可以讓世界接受,企業如何適應更大范圍的商業環境,乃至適應全球整個商業世界的游戲規則,獲得整個大環境的認可和地位,這也可能是為什么這個階段,需要我們淡化企業家精神,而更突出職業管理,形成一個公司的品牌與魅力,而不是某個人的品牌與精神。當然,這個過程不是讓你原本的企業家文化面目全非,而是要在這個基礎上做出適當的調整,以符合時代發展,滿足企業品牌文化建設的需要,我認為它實質是企業家文化的再升華!
【Michael有話】如果一家公司企業文化,從家文化階段發展到了企業家文化階段,我們叫從“游擊隊”到“正規軍”成長;那么從企業家文化到品牌文化就是從“正規軍”到“王牌師”的蛻變!
從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來看,企業家文化階段的文化建設是最關鍵的承上啟下、而影響重大的企業文化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企業文化發育的好壞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影響深遠!它是在企業發展關鍵且重要節點上,給企業發展以足夠的支撐力量,幫助企業做到正規化、國際化、持續化!所以建設支撐企業發展與持續的企業文化,打造企業文化容力,是每一家優秀公司的必由之路!
【顧問故事】大家都知道華為有個基本法,1998年3月28日,歷時三年、八易其稿而成的《華為公司基本法》(以下簡稱《基本法》)也是企業文化的一典型案例,其中的《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一文中提到:“華為第一次創業的特點,是靠企業家行為,為了抓住機會,不顧手中資源,奮力牽引,憑著第一,第二代創業者的艱苦奮斗,遠見卓識,超人的膽略,使公司從小發展到初具規模。第二次創業的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要用十年的時間使各項工作與國際接軌。它的特點是要淡化企業家的個人色彩,強化職業化管理。把人格魅力,牽引精神,個人推動力變成一種氛圍,使它形成一個場,以推動和導向企業的正確發展。氛圍也是一種寶貴的管理資源,只有氛圍才會普及到大多數人,才會形成宏大的具有相同價值觀與駕馭能力的管理者隊伍。才能在大規模的范圍內,共同推動企業進步,而不是相互抵消。這個導向性的氛圍就是共同制定并認同的《華為公司基本法》。
管理國際化,是華為在全球化進程中不得不過的一道門檻。你可以有很好的廣告、很前衛的展示、很好的個人交流,但是國際廠商更重視你的內功。2005年,華為終于擠進英國電信(BT)
剛開始華為人接觸英國電信(BT)時經常遭到冷遇,因為英國人不相信中國人能制造出高質量的交換機。那時華為甚至連參加招標的機會都沒有。后來,華為人終于知道了BT的規矩:要參加投標必須先經過他們的認證,他們的招標對象都是自己掌握的短名單里的成員。2002年開始,華為請英國BT對其管理認證做了2年,到2004年才把華為列入他們可以角逐的短名單中。他們來華為考核時,技術并非首先要考慮的,而管理體系、質量控制體系、環境等才是最重要的,要保障華為對客戶交付的可預測性和可復制性。BT的考核還包括華為合作伙伴的運營和信用考查,華為的供應商資信審核,甚至包括華為給員工提供的食堂、宿舍等生活條件,還對華為的供應商為員工提供的條件也予以關注。最終華為在總共5項指標中獲得了4個A和一個A-。這一段經歷,讓任正非深刻領會到,企業組織的可復制能力與可預測性,體現在一系列流程和內外環境的模式化力量,已經成為現代規模管理的基礎,華為必須跨越這個門檻。
當華為成長為一家全球化的企業時,他早期的“土狼”文化難以與國際主流對接。2000年之后,華為開始日漸淡化過去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其“狼文化”也日趨弱化。但華為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保留的基礎上,又要在新形勢下追求國際上的規范、精準的職業化行為,這些歸結為符合國際化和職業化需要的普遍性商業文化。
微信號:ma-yong-qiang
微博號:培訓師馬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