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婉園大學生就業指導 詹婉園情緒壓力管理 詹婉園情商與壓力管理 詹婉園聯系方式
三成未找到工作、五成缺社會經驗、七成期望值過高 >> (轉載《科技日報》)
大學生就業難是近年來困擾我國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特別是2006年,我國應屆畢業生人數激增至413萬,就業形勢更顯嚴峻。近日,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發布了“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該報告對今年大學生就業狀況作了詳實分析,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此次問卷調查以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人員共向全國近百所高校大學本科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4000份,回收率為86.88%%。該調查對44位服務于不同類型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以及具體部門的負責人所進行的訪談結果,與大學生問卷調查結果基本吻合。
缺乏社會經驗制約就業
調查結果顯示:高達52.14%的大學生將“缺乏社會經驗”視為最困擾就業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有19.8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中最為頭痛的問題。
而從用人單位對各種能力的要求來看,要求最多的是環境適應能力,高達65.9%%,其次是人際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達能力、專業能力和外語能力。用人單位表示,大學生與其他的就業群體相比,缺乏工作經驗是其明顯的劣勢。
此外在接受訪談的單位中,有59.1%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學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單位明確提出,課程設置不合理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制約因素。
近三成單位有性別傾向
據調查顯示,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未簽約”的比例為55.71%%,而女性畢業生該比例則為41.08%%。可見,求職者的性別對于求職成功與否還是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且也有27.3%%用人單位也表示進行人員招聘時有性別傾向,有72.7%%的單位認為在招聘時沒有性別傾向,但會考慮到工作性質、崗位要求來招收不同的性別。
除性別因素外,地區差異是影響就業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數據顯示,東部地區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62.43%,中部地區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47.88%,西部地區高校這類學生比例為41.73%,東北地區比例為43.39%。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個地區的就業狀況呈梯狀分布,表明大學生總體就業水平與大學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種相關性。
薪酬要求日趨理性
薪酬一直被比喻為大學生就業理性程度的“風向標”。而這次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大多已走出開價虛高的誤區,有6成以上(66.1%%)的學生將月收入定位于1000—2000元之間。在大學生對收入要求日趨合理的同時,有1.58%%的大學生提出了“零工資”,這折射出大學生對個人發展機會的極度渴望、對自己能力和職業前景的復雜心態以及面對就業窘境的無奈。
報告中顯示,有77.3%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存在期望值過高的情形,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其中,在就業地區的選擇方面,大學生“重東部,輕西部”、“重大城市,輕中小城市和農村”的想法仍沒有得到明顯改觀。
“托熟人”成求職主要途徑
特定的社會關系網絡影響整個用人環境的公正、公平,但就個體而言,它仍不失為進入就業市場、尋找就業機會的重要途徑。本次調查結果就顯示,有41.61%%的學生認為通過家庭和個人關系、托熟人是求職最有效的求職途徑;來自大城市的學生中,比例更高達51.29%%。
對于此次調查,出席報告會的有關專家給予了充分肯定。民盟中央秘書長高拴平認為,該調查報告系統、深入、詳實、可信,是他近幾年看到的較好的一篇研究報告。
同時,他就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提出了三點意見:第一,政府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完善調控體系。另外,政府部門應建立健全的就業信息網絡和檢測、預警系 統,制定鼓勵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政策,引導大學生合理流動。第二,大學生自身要轉變觀念,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第三,要面向市場,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主 管部門要加大和促進高校的教育改革,進行高校學科建設及專業結構的合理調整。高校應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作為轉變辦學理念的長期工作,樹立新的質量觀,以市 場為導向,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靈活專業方向的要求,不斷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