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很多人對高新科技有一種防范、一種抵觸、一種畏懼。
現在全變。中老年人成了互聯網的新移民。
這是個極大的趨勢,更是全社會的機會。
在原始部落里,過了50歲的中老年人都已經看破了生死,隨時準備著告別世界。
在部落文化中,人的一生都是從社會到自然的歷程,社會和自然對人承擔著無限責任,提供幫助和食物。
人從生下來,就是全社會的撫養對象,因為父母要打獵、要耕種,無法獨自承擔弱小;人老了,就聽天由命,靠社會幫助和自然恩賜,活到哪兒算哪兒,不強求。至少不到醫院插管子。
至今在某些地方,還保留著天葬的習俗,人把自己的尸體分享給動物們。不管這個死去的人是為了部落獻身、還是因病而終,都會在最后時刻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回歸自然。
因此,人對社會和自然也承擔著無限責任,這是相互的。
經過千萬年,人類進入農業、工業、產業等社會形態,這種無限責任縮小到家庭的范圍,最后,縮小到子女和父母之間。
本來也是天經地義。但作為現代人,個體發展至關重要。一生的彼此牽扯,是個巨大的成本。社會輿論先用“孩子的人生起跑線”勒住年輕父母,然后再用“孝道”和“父母之恩”給年輕人再套一圈枷鎖,社會的虧空反而加重了。
如果作為親情的本能還可以理解,如果是一種社會功能的缺位,那就值得改善了。
不用裝蒜、不用反思、不用爭論,直接行動。首先這是商業的缺位,可率先補位;其次這是倫理的缺位,可用法律來緩解。
但,這些都是隔靴搔癢。
在文明社會里,早已實現了人類歸屬的否定之否定,重新回到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無限責任,而且成為了根深蒂固的習慣。
如果過年子女給父母送錢,父母會生氣;如果父母久住之后不結算食宿費用,子女會不滿。
本能仍在、親情依舊,但文明改變了一切習慣。不信?多看一點好萊塢大片吧。
有道是,遠水不解近渴。但互聯網文明的火焰,或許能照亮我們的眼睛。
我們將會發現:空巢老人可以每天一小時跟異國他鄉的兒孫輪流視頻,每時每刻的身體狀況暴露無遺;兒女們也隨時可以用電話招呼親友,來幫忙照顧父母。
我們還會發現:很多商業公司都跟家庭和銀行簽署了三方協議,無論撫養老人還是照顧孩子,都可以上門服務、上網刷卡。
我們更會發現:那些用傳統思維一哄而上、蜂擁建造的各類養老院,一家接一家經營虧損,直至關門。
互聯網思維下,商業不再僅僅從利潤低的行業轉向利潤高的行業,更多是從人性需求低轉向人性需求高的行業。
(來自仲昭川老師《互聯網黑洞》的書摘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