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這是人類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因為這個發現,教育才能普及到勞苦大眾,底層人民,人類才有可能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他躬身實踐,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出類拔萃,懂得了人生大道,就去做官,參與社會管理。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這是我們當前社會特別需要借鑒的。我們創立中華國學學科的目的之一,也是為培養社會管理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