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家談國學(略析)
1、國學走向世界,但理論不能支離破碎,互相矛盾;
附:
紀寶成:國學走向世界需要形式 但不能過于形式主義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下一步國學應當如何來進行發展?國學教育,重振國學,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確確實實有時是一種表層的熱,深層次的熱我覺得還談不上。比如國學教育如果進入教育體制,進行制度化,現在國學學位,國學學科還沒有“戶口”,這都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在制度上來講,國學教育的內容哪些是真正的精華,哪些東西真正能開發出當代價值,我們要發展古今中西這四個維度,以及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復興,這兩個社會現實需要的維度上來研究國學。境內外研究的國學,在國際比較當中的一種國學是現代心態的國學,這個路還有很長,所以需各界的努力,學界的努力主要在學術方面。
國學走向世界需要一定的形式,比如說日本,日本的孩子3歲5歲7歲必須到神社去,穿著傳統的和服去履行一定的儀式,讓孩子從小就在幼小的心靈當中種下大和民族的深深地烙印,在心靈當中根植起來。所以有一些形式是必要的,但我不贊同過于形式主義。
2、國學需要明確的系統分類、和明確的核心旨意和論述,這是形式中的精髓;
3、兼容并蓄、與時俱進,找到國學精髓與現代社會主義核心文化的有機聯系很重要;
附: 張鴻:國學應防“虛熱” 應兼容并蓄、與時俱進
(《今日觀察》 評論員)
國學熱僅有表面上的火顯然是不夠的,這是虛火,當然虛火也是有價值的,但是內在的熱才是最重要的。國學,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要的一點,其實它并不是食古不化的,僵硬的,其實它是有內部自我調節的功能的。中國傳統文化里提兼容并蓄,也提和而不同,如果我們能夠包容,不排斥,然后也吸取,與時俱進的話,國學更容易走進我們的心里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