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玉成大講堂
(三)明了修行、禪定的價值
現代心理學表明,由于人的大腦的記憶功能,長期專注如一于一種思念,可使思維幻相累積映現,進而可以形諸于夢,甚至達到能隨時入境的程度地步。記憶的這種特性,有益人們入靜入定,愉悅身心。實際上,佛祖從一開始就悟到了這一點,只是他沒能作出更進一步的解釋。但他通過自身的實踐,確實領會到了其中的奧妙。
這種情況,一方面體現在生死之際。如《涅槃經》中說到死苦時就提到“生死離別,凄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的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于那些善的,無愧于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長期修佛的,則佛國現;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地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現-------”又如正思維中說:“一般人所發的思維,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既見四諦理。當以無漏智慧發動思維,而使真智增長,斷除迷惑,而證真性。”講的也是修道的效果。對此,該書在談到信行證解時,特別強調:“學佛的人,如果信心堅定,教法透澈,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后在心境上必有所得。這就是證。至于所證的境相如何,那是譬如飲水,冷暖自知。”
我們還可以通過其所說的修行方法看到佛教在這方面的發現。觀心:觀心與參禪,都是定學,我人心識之間,妄念相續,剎那不停,俗語說“心猿意馬”既此之謂。用自性觀心,伐木斷根,妄念被心所照,以至自然化于無形。這種控制妄念的方法,可使心情得定。觀想,是釋迦牟尼在《觀無量壽經》中,開示修持凈土方法的一種,共16種觀想(進入白日夢境界):一、日想觀;二水想觀;三地想觀;四樹想觀-----十四上輩生想觀:觀臨終時佛及菩薩接引壯;十五中輩生想觀:觀臨終時佛菩薩接引及說法狀;十六下輩生想觀,觀臨終時化佛及化菩薩接住寶地生蓮花中狀。象這樣由觀(觀觀相)入境,長期習練,若方法正確,出入自如,自然愉悅身心,有益健康長壽。因為,借助記憶的這種特性,能使身心入定,而入定是一種極好的休息(現代一些練習氣功的人也追求入定),是對人體很好的調節,而且定能生慧,能使人放棄煩惱,不鉆牛角尖,獲得無比的解脫,所以佛家說學佛可以不老、不生病、不會死,可以增長智慧道德。這里,不會死,是指對學佛的人來說,死是解脫,是往生,是脫苦得樂,是一種新生。這是由它的生死觀和死亡之際出現佛國相所得出的結論。而這一切卻正是大腦的功能和記憶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由此可見,我們的先輩以他們無比的睿智和艱苦的實踐發現了人的大腦這方面的特殊機能和記憶的特性,并對之加以利用,使之有益于人類個體和整個社會,這實在是值得高興的事,是值得永遠紀念的事,是值得發揚光大的事。現在,我們悟透了這一點,它的意義就更富有現實性:它為人類自覺地利用這一發現服務人類的健康長壽、快樂美好、文明和諧生活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并為現代人類在科技領域創立終極關懷事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也為創建系統的思維科學提供了前提
2008年10月初稿
2010年6月修訂于北京
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改定于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