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的兩個循環
春去秋來,生老病死,大自然與人生的循環,似乎是一個定律,沒有人可以改變。愚者掉在自己看不懂的規律無底洞中,無謂地掙扎著,然后沉入水底;智者懂得規律的殘酷與柔軟,以一顆堅定的心去迎接,以持久的奮斗去承受,一個掉到水里的人,縱使不懂得游泳,只要不慌張,就不會輕易溺水。在學游泳時,教練說的一句話有意思:就是死在水里,也要手腳伸直著去死。等學會了游泳,就知道伸直的人是不會淹死的。做一個伸直的人,在這個洪水滔天的俗世中,確非易事。
人的身體,活在當下;而一群人的心靈,卻活在歷史傳承之中。中國歷史,一個大循環,秦漢體制、官僚階層、儒家思想、輕視工商,靠著財政制度玩花樣,與官僚體制治內傷,從而延續了二千多年。漢唐是這個大循環的頂峰,行政效率高,社會開放度高,因而,成為了當時世界的文明制高點,政治、文化和經濟等方面,都成為了東亞、東南亞、中東與中歐的學習楷模。CHINA,是西方人取自于CHIN(秦),而我們卻以漢人、漢族、漢語自稱,早期的海外華人,則以“唐人”自居。宋代的外貿、經濟、藝術與民間活躍度,也都達到了這個循環的頂點,可由于軍事疲軟與政治偏安,對世界的影響度有限。
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有點像梅花,在眾花凋敝之時,我們燦爛而又品格地綻放著,世人為之側目,可到了春天,待眾花齊放之時,我們卻又離開了,春華秋實的成果,更是離我們漸行漸遠。周代的城邦制,領先羅馬與希臘近千年;戰國時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比歐洲的文藝復興早到二千年左右;而秦代的郡縣制,更是社會治理方式的一個經典樣板工程。漢唐復興,與南宋的經濟貿易崛起,中華文明有了三次發展的契機,可之后的400年,我們依然保持龜速前行的態勢,而西方世界開始跑步前進,以工業文明的火車速度,迅速超越農業文明的牛車慢行。
曾經的體制優越,造就了國人的矜持與自傲,可近400年的落后,還是沒有讓我們真正覺醒,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西方人的物質文明值得學習,而這背后的精神文明,我們依然水土不服。洋為中用的思潮,依然占據主導地位。30年的開放,我們學到的僅僅是皮毛,基礎工業產業,仍舊落后不堪,而高技術產業,更是無根之浮萍。循環,我們還在這個封閉的、自說自話的循環中,只看到自己細微的進步,沒有看到與先進者越來越大的差距。深處工業時代,可骨子里仍舊是農業時代的氣質與做派。職場人士,夾在世界先進文明與傳統農耕文化之間,白天打拼時,用西洋專業技能搏擊;晚上反思與放松時,又回到儒家思想的溫柔鄉中,這種外洋內中的干法,很容易讓人知行不合一的。
職場,離不開大環境的影響。一個文明的興衰循環,照樣可以用在一個人短暫的一生。很多職場人,從未達到巔峰,在山腳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徑直走向低洼處,眼看著少數卓越者的山頭在日益堆高,而自己卻最終走向海平面以下。
羅曼羅蘭說過,很多人在30歲以后就已經死去,因為他們之后就一直重復著,而且低水平地重復著。進入死循環的比例高,沉到水底的并不是踏實,而后的漂浮更不是崛起,命運交托給無情流水了,也就沒有多少職業成就感與自豪感會尾隨而來啦。而唯有進入到活循環的職場人士,才能享受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快感。
職場新人,在大學階段,有沒有獲得與儲存殺奔職場的初始動能,意味著他職場初始循環圈子的大小與開放度。初高中階段,靠考試成績突穎而出,進入到勝家的循環圈,是應試教育的不二法則。而上大學,則是專業學習、交際、修養與人生方向的集大成,這是一個開放的、若有若無的大循環,只懂得考試的孩子們,自然迷失了自己。家長們也干著急,最后的底線,就是考試不掛科與順利畢業了事。那些不愿意找工作的大學生,又進入到考研的小循環,逃避現實的工作壓力,將壓力放在自己學歷更高的時候,而此時,自己的年齡也更大了,而且還是職場的一張白紙。如此無奈的人生經營,虧損面比盈利面只能更大一些。
初進入職場,有前輩可學,有專業可干,有崗位目標可管,一個新人的成長速度,猶如短跑運動員。待到自己小有所得、小有所成,這種高節奏的工作習慣,就開始放松了,進步的速度慢了下來。而只有那些依然保持甚至加快成長速度的,才有機會進入到高一階大循環圈,專業上,或者管理上,都能得到更多的機會青睞,成功率高出許多。慢下來的職場新人,機會就會離他越來越遠,絕大多數人在30歲之前,就進入到不死不活的死循環中,掙的錢只夠生存,沒有精力與興趣謀發展,就這樣在生活的壓力煎熬中老去,就連當初零星的理想之火,也灰飛煙滅,成了自我安慰的勵志故事罷了。自己到底在死循環,還是活循環中,有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大學同學聚會,你是主動的召集人,還是被動的參與者?
5年內的職場人士,有沒有看得見的大目標,并為此而持續奮斗,則是職業格局的關鍵打樁期。從基層員工,到了中層管理崗位,或者成為專業上的一個小帶頭人,自己的能量圈大起來了。不為眼前的小得而自滿,一心一意地尋找與確定未來3-5年的大目標,這樣才能從看似美妙的死循環中,進入到大有作為的活循環中。三十而立,并不是經濟上必須有多大成就,而是要在專業能力上、管理勢能上,或者事業格局上,有了自己的大海,在海浪中弄潮,總比在小河溝里戲水,更有搞頭。
10年經驗的職場老手,是炸不脆的老油條,還是常變常新,就是職場高度與人生價值度的分水嶺。靠經驗混,在叉車這樣進步很慢的行業中,還是能勉強支撐幾年,可像白酒這樣的老行業,這些年也都紛紛變招,走新路、打新牌,多少志滿意得的老業務員與老經銷商,只好惋惜地離開了。經驗,特別是個人的經驗,成了抱負,而不是財富。沒有反思、沒有梳理的經驗,如同漿糊,粘什么都行,可都粘不牢。職場老手,要想走出經驗的負累,必須從職業理想、職場經營、人生價值中,找到自己的新方向,可以為之終身奮斗的彼岸。
事業有所成就,而又不斷起伏的職場人士,能否在新陳代謝中突破乃至重生,則是活循環的永恒動力。事業如波浪,必有沉浮,人生的船,懂得利用波浪與風向,就能駛出更遠。經歷過低潮期的職場人士,他的反彈力尤為寶貴,這是他擁抱勝利與迎接挑戰的堅韌底線。活循環,是大海,勇敢的水手才能找到方向,駕馭起伏不定的小舟,沿著自己心中的航向,堅定地向前航行。死循環,是小水塘,你可以在短時間內暢游,可時間一久,就索然寡味,連下水的興趣都沒了。反正游來游去的,還就在這巴掌大的地方,不如躺在岸上看別人折騰。
活循環,需要自我更新的勇氣與耐久力。平地上拉車,比不得大海里行船,我們這個農耕文化的傳人,不得不學會海洋民族的冒險、堅定與豪放的精神。而這些精神,則是資本主義與工業文明的內在精髓。職場精神,必須全情擁抱工業文明,而工業文明是殘酷的,它需要加速度,它逼著你不斷進步,一旦慢下來,它又會無情地拋棄你。一時的領先,算不得什么,而一段時間的落后,可就要進入到死循環中,求勝的機會就會大打折扣。
縱使處在活循環中,也得側目看看在死循環中掙扎的曾經伙伴,若不想過那樣的生活,就必須留在活循環中,留下來就會有機會,而若被踢出去,至少要付出多倍的代價才能回來,而且概率很低。活循環,需要不停地激活自己,活著有目標,活著有信仰,職場如戰場,而你心中的戰場格局與戰斗意志,便是取勝的自我保障。
文章出處:管理吧
楊陽:中華講師網https://yangya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