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上述“四十八宜”反過來解讀,就可以發現《素書》是在告訴我們:如果執行出了問題,都可以從我們自身找到根源。例如,“強用人者不畜(勉強任用那些志向不同的人,往往是留不住的)”,反過來解讀人才留不住的問題,就可以明白那是因為志向不同。因此執行中的問題就可以通過自我治理來解決,例如在解決人才留不住的問題時就不必“強用人”。反過來的解讀雖然不能在《素書》中找到一一對應的答案,總可以在整體中找到癥結所在。
“道不可以非正”,應當堅持正當經營的價值指向。《素書》中“道不可以非正”的思想是貫徹始終的,除了有專章論述外,各章均有論及。《本德宗道章》中說:“短莫短于茍得”,北宋觀文殿大學士張商英將此注釋為,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東西,必定會通過不正當的方法失去它,即使茍且得到也不可能夠長久擁有。《遵義章》中說:“決策于不仁者險”。張商英認為這是在依靠殘忍無情的人運籌決策,其實也可以理解成是對“茍得”的進一步定性,“茍得”不僅是權宜之計的僥幸,往往是“不仁”的。自我治理的辦法當然就是放棄這種“不仁”的決策。要想得到良好的執行首先要保證決策的正確,決策的正確不僅僅指得是方法上的神算,而是說要堅持光明正大的事業。得道多助,否則就會眾叛親離。執行中出現了敗德行為,那就要看自己的決策是否有失德之處,假如決策是在鉆政策的空子,那就很難保證執行者不會鉆自己決策的空子。
“志不可以妄求”,在做大做強的努力中要注意“安身立命”。自我感覺良好的經營者尤其要重視這一點,在已經取得的業績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自我膨脹。把企業做大做強或者做強做大本身無可厚非,問題在于,當極度膨脹的“妄求”超越實際承受能力之后,很可能會失去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在失敗者面前要勵志;而在成功者面前就存在一個“志不可以妄求”的問題;反過來說,執行不甚理想很可能與我們的“妄求”有關。《本德宗道章》中說:“苦莫苦于多愿?!痹诙嘣淖非笾?,要切記“悲莫悲于精散”(《本德宗道章》),這是因為“失其所強者弱”(《遵義章》),在執行中堅持和體現核心競爭力才是最重要的。執行是要求人的,《素書》專設“求人之志章”,用十八個“所以”闡明了“志不可以妄求”的注意事項,處處都體現了自我治理的精神。其中講的雖然都是帝王、將相、謀臣安身立命的方法。在今天看來,仍然是成功人士“得志”時的暮鼓晨鐘。在企業發展中避免貪婪,不可以盲目擴張,這方面的自我治理也是不應當有任何借口的。
管理要順應事理和自然之理,在“安而履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管理者的自我治理當然包含著自我約束,但是這并非為了超凡脫俗,而是為了克服主觀隨意性,順應事理和自然之理,在“安而履之”后獲得理想的執行力。《安禮章》列舉了四十四條事理和自然之理,自我治理就是要按照這些“天人之道”的精神順理而動,“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睆乃氖臈l事理和自然之理的內容來看,有些治國安邦的規則雖然和企業管理關系不大,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涵養環境、順應人心、防偽杜漸等等對于企業管理者的自我治理不無裨益。例如,順理就是因為“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順者易行”,用人者與執行者之間如果能夠變博弈(逆)為合作(順),就不難得到良好的執行?!栋捕Y章》講了十六個“同”,體現了用人者與執行者之間和而不同的精神,管理者如果能夠據此進行自我治理,就一定能夠在取得共識的基礎上與執行者實現優勢互補??傊?,管理“不可與理違”是沒有任何借口的。毫無疑問,通過“其身正而天下歸”的自我治理,出色的執行就不難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