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人民對商品購買特徑與消費心態來看,我把中國市場消費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指定性購買消費;二是非理性購買消費;三是理性購買消費。指定性購買消費階段是處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計劃經濟時期。建國后,中國經濟正呈現全面復興的景象,可后不久卻飽受著“十年浩劫的文革”之痛。使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在這短缺經濟的時代,生產能力低下,商品在當時很難滿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只有由政府行政部門采取憑票(當時布票、糧票、油票等等)、憑指標到所指定市場進行購買,消費者對商品根本沒有什么選擇的余地。非理性購買消費階段是在八十年代到新世紀初,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得到大解放,市場的商品基本上能滿足當時的日常需求。人民的生活由貧窮走向溫飽,大多數人開始狂熱地追求富裕,尋求享受,人與人之間的攀比之風在社會上廣為流行。那個時代,只要我們企業、商家稍動點腦筋,搞一些新奇的產品或廣告宣傳與促銷活動,廣大消費者就會象旋風一樣盲目搶購商品而進行消費,而不會去考慮該商品的本身利益是否與自己實際需要相關。從2008年至今,過剩經濟的時代己將到來,市場逐漸規范,科技日新月異,商品在市場上相對飽和,人民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逐步提高,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程度日趨上升。在此,社會各階層的消費觀念發生了顯著變化,人民從原來的非理性消費轉變為理性消費階段。這一消費時代的來臨,給企業、商家們的產品銷售與服務帶來嚴峻考驗與挑戰。今年5月我以在《中國民營企業的理性經營論》中談到,純憑什么“點子”、“技巧”、廣告與促銷來完成產品銷售己成為歷史。因為他們在購買商品與消費時己不再象過去那樣“一見廣告就購物,看到讓利促銷就行動”,而是根據自身消費情況去選擇自己需要的商品。在選擇商品消費時,首先考慮該商品本身給自身帶來哪些利益;其次是考慮商品的內外在質量與服務。如果這個商品均能符合與滿足消費者的內心欲求,那么,消費者才會真正對本商品產生濃厚興趣而最終達成購買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