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的一個帖子,“有哪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堅持3年以上,能夠帶來巨大改變?”
有人說:“跑步7年,身體由內而外輕盈,皮膚狀態很佳,整個人精神狀態很好,每天還比別人多出來一段時間思考人生。”
有人說:“入職四年,堅持每天下班前寫工作日記,做工作反思,從月薪4000已經漲到年薪20萬。”《基督山伯爵》里有一句話,有兩種藥包治百病:時間和沉默。
這兩樣加上持續努力,也許成功就不再遙遠。對應管理法則,循序漸進成功必會來臨,這也是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傳遞出的普世價值。
飛輪效應的另一個名字:專注和死磕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你會怎么做呢?
“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逐漸地你會發現,飛輪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后,飛輪的重力和沖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候,即便你不再用之前那么大的力氣,飛輪仍然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跑步第7年、入職第4年都是他們各自人生的臨界點,而持續的努力,則是一開始“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動”總和的結果。有人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如果把每一步都朝著一個方向、針對一個目標去走的話,時間和沉默定會告訴你,你收獲了多少。
有人說飛輪效應是亞馬遜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貝佐斯提出的。一次會議中,貝索斯拿出一張紙巾,在上面畫了一個圓形的輪子,并且試圖闡釋一個道理:當你企圖推動一個靜止的輪子,的確需要耗費很大力氣,不過,當輪子轉速達到一定程度后,其動能便會反向支撐其克服阻力維持原有運動。
這個著名的“飛輪效應”,如今已被亞馬遜上下奉為真理。亞馬遜認為,如果始終以用戶體驗作為目標,品牌和效益自然會聚焦,持續不斷的進步又會帶來再一次的升級和體驗。
聚焦產品、服務、體驗,就是飛輪效應的基礎,把這些基礎做好做扎實,用現在流行的詞語叫專注和死磕,做到這些,不愁自家飛輪不會飛速轉動。
洪華《小米生態鏈 創業筆記》中解釋小米為什么要死磕性價比的時候說,小米選擇的是精品戰略,不是像一般的企業做很多的產品,而是摒棄機海戰略,專注聚焦在產品上,這個可以叫“單品爆款”或者說“單品少款”。
“如果我們做很多產品,勢必將我們有限的研發、生產、營銷資源分散掉,這樣的話分攤到每個產品上的成本就很高,效率就低。”
有人說小米的饑餓營銷做得好,但是如果沒有對性價比的死磕,再成功的營銷也無法創造小米現在的奇跡。
據報道,小米計劃于2018年第三季度末于港交所上市,底層資產估值540億美元,上市估值希望達到900-1100億美元,P/E(市盈率)60倍。
所以,飛輪效應需要你有足夠的耐性、篤定,延遲的滿足或許才是最好的回報。這些企業的選擇就是飛輪效應最好的展示,在時間和沉默里持續耕耘,用產品、服務、作品、數據說話。
雖延遲 但更大的滿足,是更好的選擇
延遲滿足感較高的人何嘗不是飛輪效應的受益者,在飛輪需要持續努力的時候不急于期待飛速轉動的結果,在不斷付出力氣和時間之后,收獲自然而然的滿足。
插坐學院副總裁粥左羅說,今日頭條CEO張一鳴的人生算法里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延遲滿足感。
“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持續學習進化,始終保持克制,做事不設邊界,不對當下滿足,專注長期目標,鮮有焦慮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