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惠州的城市設施更完善,城市變得更美,市民素質不斷提高,文化底蘊不斷加深,社會更加穩定和諧,這些都成為惠州的最大財富。”
——李汝求
李汝求向網友展示自己親手寫下的代表惠州文明宣言的“文明惠州、后起之秀”。 圖片由中國文明網提供
昨日上午9時30分至10時30分,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汝求做客中國文明網“百位市長創建文明城市網上談”,接受中國文明網、央視網、新華網專訪。在一個小時時間里,李汝求就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等問題與網友進行了交流。
“百位市長創建文明城市網上談”活動由中央文明辦主辦,中國文明網、央視網承辦,新華網協辦,李汝求是第10位受邀專訪的市長。在一個小時的專訪中,惠州的基本概況、惠州建設“惠民之州”、惠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特點和經驗、惠州引進人才的措施、生態文明城市的先進做法和體會……李汝求如數家珍,向網友們娓娓道來。
惠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十年磨一劍”,終于一步一個腳印地在此次全國文明城市評選中取得了地級市排名第一的好成績。對此,李汝求感觸頗深:“經過十年的努力奮斗,我們終于成功摘取了這塊沉甸甸的金牌,這標志著惠州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標志著惠州的知名度、美譽度、文明度和競爭力有了質的飛躍。”
李汝求說,多年的創建工作對促進惠州城市發展、提高市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功不可沒,使我市實現了兩個“提前5年”:城市發展的進程提前5年,城市文明的升級提前5年。現在惠州的城市設施更完善,城市變得更美,市民素質不斷提高,文化底蘊不斷加深,社會更加穩定和諧。這些都成為惠州的最大財富。3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基礎設施基本上有了,但是今后城市競爭更多是文明素質的競爭。城市有文化底蘊就會吸引人才來,有人才就可以創新,就可以站在事業的高端,這個城市也就會立于不敗之地。
李汝求說:“惠州的發展已進入到了新的階段,落實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賦予惠州更重的責任,我們也感覺到壓力更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通過落實綱要,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打造珠三角現代城市群。在這當中主要有三個方面:在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上惠州要成為后起之秀;在宜居城市建設方面我們要成為廣東首選之區;在文明城市創建當中,我們要成為提升的樣板。”
專訪結束后,李汝求現場在文明承諾冊上鄭重寫下了一句代表惠州文明宣言的話:文明惠州、后起之秀。
同時做客中國文明網的還有市人大代表鄧慶寧和惠城區龍豐街道辦事處黃塘社區居委會代表劉志云。
關于創建
關鍵詞 創建特點
書記市長到百姓家串門談文明
主持人:惠州在這次全國文明城市評選中,取得了地級市排名第一的好成績,請李市長簡單概括一下惠州創建文明城市的特點?
李汝求:我們并不是單純為了金牌而創建,更重要的是通過創建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提高文化底蘊,提高市民的素質,這個過程就是整個城市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比金牌更重要。
主持人:您能給我們舉幾個例子嗎?
李汝求:比如我們在創建過程中把“創建文明城市”作為全民的意志。除用行政的手段,我們更多的是堅持以人為本,讓文明創建像和風細雨一樣滲透到市民的心田。我們要求領導干部要開展“六個一”查訪。書記和我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坐一次公共汽車、打一次的士,與市民和司機交談,共同改善我們的公共交通;我們當一回志愿者。我們惠州市有16萬志愿者,每逢有大型活動和大型公益活動,他們的身影都會出現在惠州的大街小巷,成為惠州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領導者來當志愿者則起到了一個示范和帶動的作用;我們還要串一次門。走進百姓家和他們交談怎么創建文明城市,他們對黨委、政府究竟有什么希望;我們還要走一條街,深入到街巷看看環境衛生到底怎么樣、公共設施到底怎么樣,現場給他們解決一個問題。我認為這些活動是非常有效的。
主持人:看來惠州在發動市民了解、支持、參與創建方面確實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市長提到的“六個一”上門宣傳活動,我想在場的嘉賓應該也充分感受到了。
鄧慶寧:我有一個朋友的母親也經歷了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她那么大的年紀也去當城市志愿者。全國文明城市的金牌拿到以后,她說創建活動還沒有結束,還要參加很多創建文明城市的活動。
我覺得,創建文明城市主要在兩方面給我們的感受很深,一方面就是使市民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使我們的文明道德和核心價值觀得到了弘揚;另一方面就是使得整個城市建設得更加美麗、漂亮,更加適宜我們居住和創業。
劉志云:社區是創建工作的第一個載體,惠州把創建文明城市的主戰場放在了社區。我作為社區的工作人員親自參加了“六個一”上門宣傳活動,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那時我們社區很熱鬧,機關干部、退休老黨員、老干部、居民代表、學生、志愿者,包括一些軍人都參與到創建中。
我真切地感到創建文明城市給市民帶來了一份和諧,給我們的家庭帶來了一份溫馨,也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一份安寧。
關鍵詞 市民參與
各就各位維護城市文明形象
主持人:市民是創建活動的主體,要吸引廣大市民積極投身到創建活動中來,就要設計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載體,在這方面你們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李汝求:一是全方位開展創建宣傳活動。創建是為了人民,成果也是為了人民,同時創建也是每個市民的責任。所以,我們通過媒體以及多種宣傳形式,使每個人都知道惠州正在創建文明城市,我們要積極參與,貢獻一份力量。
二是全城大行動。城市里有很多不同的人群,有些不道德、不好的現象在不斷反彈。反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就要進行整改。比如我們經常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衛生大掃除、提高服務質量、志愿者上街等,針對城市通病等問題,不斷地搞全城大行動,搞得多了以后,大家覺得整治后環境確實好了,就會自然地維護。最近我們到城區檢查工作,發現依然保持著文明創建時的水平。為什么會這樣呢?市民覺得我們的城市太美了,我們有責任維護它。
三是開展創建文明社區建設。我們現在文明社區達到70%以上,下一步我們要達到80%,有了好的社區就有了好的載體。
四是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我們把廣場的文化活動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動、天天有舞會”,現在已經超過120萬人次參加到這個活動當中。這幾年全市開展的“快樂時光”每周都舉行一次,群眾自編自演,把身邊的事情編成文藝節目。同時,歌舞團下鄉我們也會進行補貼。
通過這些活動,把市民都納入到這些載體當中,在這些載體中都找到他們各自發揮作用的位置。就像航空母艦戰斗群有很多艦只,我們市民在每個艦上都有各自的位置,各就各位,領頭的艦一聲令下都往前沖,一直駛到文明城市的彼岸。
關于民生
關鍵詞 百姓至上
新增財政70%用于改善民生
主持人:創建活動的重要目的是要推動城市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在這方面,你們有什么好的做法和經驗?
李汝求: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百姓至上、改善民生、和諧共處。我們首先要改善民生,從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入手,把這些事情解決了,老百姓才會打心眼里擁護我們。因此,這幾年我們新增財政的70%都用于改善民生,政府的投資主要是民生工程、城市公共設施,讓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加優質。
二是用一些事情來凝聚民心。惠州的西湖是非常美的,市委、市政府這幾年投入很多錢改造西湖,擴大森林覆蓋。惠州到處是鳥語花香,可以說是人在畫中、城在水中。在這樣的文明城市、生態城市、宜居城市生活,群眾就感覺到非常幸福。
關于吸引人才
關鍵詞 包容四海
計劃3至5年引進100名博士
主持人:在我們直播的同時,一些網友也在我們的文明論壇上留下了很多的問題,在這里也請李市長回答我們幾位網友的問題。
網友“何方”:我是一名在讀博士生,希望畢業后到廣東工作,惠州是我的選擇目標之一。請問市長,惠州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什么措施?
李汝求:惠州對于人才一直都很重視,我們始終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特別重視引進高端人才。我們不但把它作為經濟強市的戰略,同時還給予他們特殊的補貼,使我們對這些優秀人才更具有吸引力。
大體上主要有這么幾個措施:一是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比如我們出臺了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引進人才的規定、推動人才科技創新的獎勵辦法等等。我們近年來一直在堅持凡是進入惠州工作的博士由市政府每月發1000元,無論是在行政單位還是民營企業都有這份補貼;專家型人才每月發5000元。同時,近年來市政府每年拿出100萬重獎有科技創新貢獻的人才。而且這些錢都是由財政拿出的。
另外我們也拓寬了聚集人才的渠道,比如我們計劃三至五年時間要引進院士專家10名、博士100名、碩士500名,本科生1萬名。
我們也在不斷優化留住人才的環境。一個城市的包容性很重要,無論天南地北的人來到惠州有一種歸屬感是很重要的,我們城市精神有一個核心內容就是“包容四海”。惠州是客家地區,我們有一句話“新客家、老客家,來到惠州就是一家;外地人、本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可見惠州是一個十分包容的城市,他們可以到這里來創業,發展潛力也很大。
關于生態文明
關鍵詞 共贏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主持人:生態環境建設是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惠州在創建過程中,十分注重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請李市長給我們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李汝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破壞環境。因此,我們把這一條作為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來抓,我們要達到三個方面的目標:發展與環境共贏、工業與綠色同在、招商與環保并舉。也就是說,我們絕不會因為發展而犧牲環境,我們工業要高速發展,但是更要建綠色城市,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在創建過程中,我們就把宜居城市的建設納入了文明城市創建之中。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也在提高準入門檻,嚴把環保審批關。有污染的項目寧愿不要,也要保護惠州的綠水青山。這幾年我們一共否決了700多個不符合環保標準的項目,占總量的1/10。2002年惠州榮獲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惠州連續5年在廣東省環保考評排名第二,2008年躍居全省第一。
今后,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會更加重視。特別是在實施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過程中,我們要把節能減排作為首要任務,把高能耗企業淘汰掉,引進污染小、耗能小的企業。另外,我們已全面啟動創建“全國生態市”活動。雖然這個很難,沒有五六年不行,但現在我們要提出這個目標,讓大家明白惠州到2020年人均GDP達到10萬元的時候,還是一片凈土,還是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