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企業績效是管理者的使命,當業績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時候,該怎么辦呢?筆者認為,企業績效來自系統效能和員工工作效能,改善企業績效應該從這兩方面著手。
系統效能是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質量,由企業戰略、流程、制度和文化的管理水平決定。如果把企業比作一輛車,戰略是路標,保證企業走正確的路,制度是方向盤,流程是汽車的零部件,文化是汽車的輪子。好的戰略能提高企業和市場的契合度,幫助企業找準最佳盈利點和盈利模式,獲得最大利潤。高效的流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增加企業的協同性,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如果企業績效長期處于低水平,說明企業的發展遇到瓶頸,需要對汽車進行檢修,檢查一下業務模式是否可以調整,流程是否可以優化,制度和文化是否有改善的地方。這是個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管理者愿意付出努力,持續不斷地修正和完善,積累到一定時候,企業績效就會產生質的飛躍。
質量好的車固然比質量差的車跑得快,但無論多好的車都離不開司機,如果司機技術不過關,車子不但跑不快,還可能出車禍。系統效能是績效提升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系統效能影響員工的工作效能,員工工作效能決定企業績效。
菲利普公司為了研究全球分公司績效差距的原因,曾用“標準工時”對其所屬三地公司員工進行生產率測試,結果是,荷蘭工人的生產率是95%,新加坡是85%-90%,中國是60%-70%。這個測試說明,員工的工作效能是導致公司之間業績差距的重要原因。
筆者認識一些歐美職業人士,其中包括荷蘭人,我發現他們在價值觀、思維模式、行為模式方面和中國人存在巨大差異,對個人效能產生影響的差異表現為員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職業素養。我國企業員工普遍缺少自律性和主動精神,企業整體效率不高、質量不穩定,主要原因是我國企業員工缺乏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由于我國教育的缺陷和企業長期粗放式管理,缺乏對員工個體和內在素質的關注,導致員工自我管理水平較低,員工的工作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呈現,員工的工作效能較低。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目標、思想、心理和行為等進行安排和監督的能力。自我管理核心思想是自我認知、自我組織、自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調控、自我評價、自我鍛煉、自我反省,最大限度激發自身潛能,實現自身最大價值和責任的一門科學與藝術。世界最優秀的企業都很注重員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西門子公司有個口號叫“自己培養自己”,他們把人員的全面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列入公司戰略發展規劃,重點激發員工的學習愿望、營造環境讓員工承擔責任,在創造性的工作中體會到成就感,同時引導員工不斷自我激勵、自我訓練,和公司共同成長。從哲學的角度,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提高員工自我管理能力對提高企業績效至關重要。
影響個人效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職業素養,關于職業素養的理論和書籍很多,筆者認為,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最實用、最有效的職業素養修煉途徑。優秀是一種習慣,成功的人都是因好習慣而取得輝煌成就的,一旦員工擁有成功人士的好習慣,就能創造高績效。高效能人士中的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它們相輔相成, 既講到了個人要全力以赴確立目標,進行個人修煉,并由依賴轉向獨立,從而實現"個人成功",也講到了要通過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等,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而不斷更新更是涵蓋了前六個習慣,督促我們從身心開始完善。通過培養這七個習慣,員工可以獲得不斷的進步,提高個人工作績效,從而提高公司績效。
饒心吾認為,拯救企業績效,要實現質的飛躍需要對企業戰略、制度、流程、文化等方面進行長期的系統改良,而短期內提升企業績效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升員工自我管理能力和高效能的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