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進行戰略梳理的時候,很有必要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正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很多時候,市場往往就是那么大,如果我們只是關起門在家里折騰,而不知道有多少同類企業在這個市場里戰斗,則很有可能我們就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失敗的。因而了解競爭對手就顯得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什么樣的企業都會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因而我們需要識別競爭對手。那么如何識別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知和判斷。
1. 競爭對手的含義。是指在與本企業有共同或相近的市場上,與本企業有利益沖突,且對本企業構成一定威脅的組織或個人。從廣義上講,所有與本企業爭奪同一目標客戶群的企業都可視為競爭對手,但事實上只有那些有能力與本企業抗衡的競爭者才是我們真正的競爭對手。
2. 競爭對手的分類:可以分為現實的競爭對手和潛在的競爭對手。其中現實的競爭對手又可分為:直接競爭對手、間接競爭對手和替代性競爭對手。
(1)直接的競爭對手:本行業、產品相同、目標客戶群相同。
(2)間接的競爭對手:相關行業、產品相似、目標客戶群相同。
(3)替代性競爭對手:其它行業、替代產品、目標客戶群相同。
(4)潛在的競爭對手:一是行業相關者,包括:橫向產業相關者,提供大致產品或服務的企業,縱向產業相關者(上下游企業);二是非行業相關者,本身擁有強大實力,受到利潤的誘惑,加入競爭者的行列。
3. 如何識別現實的競爭者。簡單的識別方法是將行業內或相關行業的那些旗幟鮮明的競爭對手都可視為公司的現實競爭者。當然管理者還可以要考慮以下幾個重要變量,來識別現實競爭對手。
(1)其他公司怎樣確定它們的市場范圍?公司的定義越相似,公司將對方視為競爭對手的可能性也越大。
(2)消費者從其他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上所獲得的利益的相似性如何?產品和服務的利益越相似,它們之間的替代能力越高。高替代能力迫使公司為爭取消費者而展開激烈的競爭。
4. 如何識別潛在的競爭者。判斷當前(現實)的競爭對手比較容易,判斷潛在的競爭對手則比較困難,而且潛在的競爭對手的威脅反而更加巨大,有時甚至是致命的。而很多企業往往又很忽視這個問題。潛在的競爭對手可以參照其它信息從下列公司中識別出來。
(1)不在本行業,但不費力氣就可以進入的公司;
(2)進入本行業可以產生協同效應的公司;
(3)其戰略的延伸必將導致加入本行業競爭的公司;
(4)可能發生兼并或收購行為的公司。
5. 競爭對手的競爭模式。這些競爭模式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有價格競爭者、技術與質量競爭者、規模競爭者、要素競爭者、管理競爭者、形象與服務競爭者。在實踐中,某個競爭對手可能兼具幾種類型的特征,因而我們只有在廣泛收集市場信息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判斷出本企業的競爭對手屬于哪些類型。
6. 識別競爭對手可能會犯的錯誤
識別競爭者是制定戰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冒險的過程,也是企業高層管理者會犯下嚴重錯誤的過程。這些錯誤可能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過分強調目前的或已知的競爭者,而不注重潛在的競爭者。
(2)過分強調大的競爭者而忽視小的競爭者。
(3)忽視潛在的國際競爭對手。
(4)設想競爭對手會繼續按照過去的方式進行操作。
(5)錯誤地理解競爭對手的戰略信號。
(6)過分強調競爭對手的財務資源、市場地位和戰略,而忽視它們的無形資產,例如高級管理團隊。
(7)設想這一產業中的所有公司都服從于同一法規。
認為戰略的目標是挫敗競爭對手,而忽視了消費者的需求和欲望。